北京风筝协会副会长 带你欣赏传统风筝

  2016全国风筝精英赛期间,在渭南体育馆进行了中国传统风筝工艺评分。在评分现场可以看到各式风筝,按不同的类型整齐的排列在地上,裁判员通过对每只风筝的观察和评判,经过讨论给出分数。场馆内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也在欣赏这些风筝,北京市风筝协会的副会长冷世祥就是其中之一。
  冷世祥介绍说,他与风筝结缘是小时候玩具不多,看见别人有放风筝的就玩一玩。做知青回来后,把风筝捡起来,当成一种爱好,对中国的传统风筝都有接触,其中最喜欢的沙燕。
  一只只风筝整齐地排列在体育场的地上,在场馆灯光的照射下,能够看到后面复杂的结构。冷世祥告诉记者,风筝其实也是一种中庸,需要两边左右均衡,但不是简单的表面均衡,是要受风泄风状态下的均衡。有些风筝的结构看似是不对称的,但是依旧可以成功放飞,就是这个道理。
  看到地上不同种类的风筝,冷世祥说,相比中国传统风筝,外国的复线和四线操作的风筝是不需要进行工艺评分的,因为他们多是工业化制作,碳杆做支架,尼龙绸做面,也没有过多的绘画和艺术加工。参加工艺评分的这些都是传统风筝,像软翅类、硬翅类、软板类、硬板类、龙串类和动态类等六种。
  硬板和软板类比较好区分,又称软拍子和硬拍子,主要是观察风筝的是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区分。南通的板鹞风筝就是硬板类的一种,是多角类的造型,上面有很多花生壳、竹筒或哨子,飞在空中的时候,音响效果很好。硬翅类,沙燕就是其中一种,是拟人的是将人和燕子的造型结合在一起,在放飞的时候也非常方便。沙燕儿主要分为比喻男子的肥燕、比喻女子的瘦燕、比翼燕、雏燕、小燕、半瘦燕和大雁。
  冷世祥介绍,曹雪芹与风筝也有一段渊源,在《南鹞北鸢考工志》就展示了曹氏风筝,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绘画艺术上都有独特的价值,书中介绍了南北两地不同的风筝特点。据说因为他有一位朋友因参军受伤,生活困难,曹雪芹在教他扎风筝之后想到,社会上的残疾人还有很多,借给他们钱也只能解一时之需,所以将风筝的制作心得编成歌诀,写《南鹞北鸢考工艺》,使部分残疾人能够以扎风筝为生。
  冷世祥认为风筝应该和文化、风俗和绘画结合在一起,不要像有些传统艺术一样,不做改变,应该有创新,有自己的生命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