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人群不断拓展传统结合创新推广太极

  从2001年在海南三亚成功举办首届活动算起,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太极名家、中国人民大学原体育部主任、中国武术九段李德印教授曾连续参加了最初两届大会,今年在佛山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组委会邀请其担任仲裁委员会主任并为与会者进行专题名家讲座。
    赛事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在太极拳习练者群体中享有很高声誉的太极名师,倾听了他对太极拳项目发展及本次大会的观点、评价。

参与人群不断拓展
   

  李德印说,不像前几年国内的武术赛事、活动自己参加得还比较多,近几年这些活动自己参加得少一点,但这也恰好可以更清楚地进行比较。
    本届本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参加人群的广泛性在不断拓展,李德印说,这次赛事有那么多的孩子参加,充分说明目前国内的太极拳赛事活动深受各年龄段人群欢迎。
    李德印说,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太极拳项目有一个错觉——认为它是老年人的专利,但本届比赛以及目前的很多太极拳赛事活动已经证明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他认为,本届赛事按年龄分组,很好地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组织起来,不仅说明了太极拳运动广泛的容纳性,也证明了参与人群的多样性。
    对于参与人群更加广泛的原因,李德印认为,这与我们当前的全民健身形势也有关系。他说,当前太极拳赛事活动在设项上的包容性,就充分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特点。例如本次赛事对太极拳传统项目的各个流派都进行了设项,从入门的最简单的24式到32式剑等等都有,这就为初学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使得初学者及有一定水平的习练者都有展现的机会,体现了“全民”的宗旨。
    李德印说,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从2001年开始举办,当时就是作为群众性的健康大会。这本身就有一定的创新性,因为当时很多赛事活动还是以带有难度的竞赛套路为主,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大家关注和投入更多的还是专业队的竞赛和提高。而太极拳项目发展到现在,大家对太极拳的健身性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

习练人群需求不断提高
   

  对于此次在佛山举行的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李德印认为总体水平还是高的。他说,包括青少年选手,虽然刚刚学练,但基本招式还是像模像样的。此次参赛人群中还有部分退役运动员,因此水平自然也不低。不过,由于社会性赛事的开放性,赛场出现师徒同场、甚至几“代”人同场的情况也不罕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选手水平的参差不齐。
    李德印说,抛开对水平的评价,他认为参赛选手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社会上的太极拳习练者动作规范性已有明显提高。
    他介绍,在第一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时,主办方就将技术辅导作为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当时的专家、裁判员等都会参与到辅导教学中。今年的大会很好地延续了这种传统,不仅安排了大讲堂进行习练太极的要点、体验等专题讲座,而且还有技术规范性的现场辅导,这满足了那些希望了解更多习练体会、有更高习练需求人群的愿望。而从对群众的辅导讲座也可以看出,太极拳习练人群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层次在不断加深。
    李德印评价说,佛山不愧是功夫之城,武术的氛围和条件非常好,对武术习练人群也重视、尊重、关爱,主办方提供了非常好的场馆条件,这些对于运动员的发挥非常有帮助。

要以创新吸引年轻人
   

  李德印认为,与第一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举办那时相比,现在太极拳赛事越来越多,这非常有助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虽然形势很好,但李德印也认为,要想吸引更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习练太极拳,还要我们做很多文章。他说,太极拳是一个多样性的运动项目,需要有包容性。过去太极拳就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徒弟,还得“关门授艺”,但现在这套作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全民健身大环境下,群众的需求和口味越来越多样化,那种封闭的系统只会让大家远离太极拳。
    他说,吸引群众习练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我们既不能像专业队那样走竞赛之路,也不能像他自己过去在学校那样上“必修课”,所以只有用太极拳运动的快乐、健康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对于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太极拳,李德印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对于年轻人来说,宣传太极拳的延年益寿不会打动他们。而学功夫、当“李小龙”也许可以打动一部分人,但最能打动他们的还是太极拳的快乐、健康以及美容。李德印说,我们要针对年轻人的需求在这部分人群中宣传推广太极拳。事实上,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瘦身,练就立身中正的体型和良好的气质,这些对年轻人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
    李德印认为,这也就促使太极拳必须要具有开放性,要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只要符合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鼓励它创新、发展,而不能搞得太死,一味追求“真传”、“秘传”,也不能像专业队那样限制太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