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持续推进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与上海、江苏、安徽、河南、贵州5个省市签订了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单位协议。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旨在通过对管理方式的改革试点,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项目发展方式、工作模式、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健身气功推广普及力度,提升健身气功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试点内容包括改革地县级协会社团运行方式、落实国务院关于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的要求、创新健身气功站点管理模式和改进健身气功公共服务方式四个方面。
    时隔6个月,5家试点单位交出了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项举措体现了设立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的初衷。

上海:探索政社分开协会试点

  上海将探索政社分开协会(俱乐部)试点工作作为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分别实施改革。市健身气功协会进行健身气功社团运行机制改革。在2016年换届后逐步探索独立运营的方式。实施政社分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赋予其教学辅导、组织活动、培训宣传、站点服务等相关职能,进一步优化完善社团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健身气功推广普及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地县级协会“3+2”模式。在杨浦区、普陀区、崇明区和浦东新区三林镇、松江区岳阳街道率先开展健身气功社会组织试点。通过明确其体育部门主管,非盈利社团性质,采用官助民办,扶持发展的策略,在政策、财力、物力上予以支持,帮助其在站点管理、队伍管理、竞赛活动和辅导培训等方面建立运营、管理和发展的机制。
    计划通过两年健身气功社会组织试点,逐步解决注册独立社团法人,充实专职人员等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寻求社会力量加入共同开展健身气功活动,纳入体育事业和体彩公益金资助范围。

江苏:创新健身气功站点管理模式

  江苏确定了南京、无锡、常州、淮安、连云港共5个试点城市。在创新健身气功站点管理模式方面,江苏进行了多项尝试。
    2017年4月前,以地级市健身气功协会或所辖县(市、区)健身气功协会(分会)为主体,完成建立健身气功站点服务中心的任务。服务中心要做到“五有”:一是有固定的室内活动场地。二是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地级市服务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县级设主任1名。中心成立教练员团队,地级市配备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5-8名,县级配备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3-5名。中心配备健身气功志愿者3-5名。三是有办公设备,配备电脑等。四是有图书资料和音响器材。五是有活动经费。同时探索自我造血机制,兼顾公益性与经营性,满足练功群众的多层次健身需求。

安徽:培育市场 协同监管站点

  安徽将试点工作选定在合肥、亳州、蚌埠、马鞍山、黄山共5市开展。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的要求方面,安徽提出各试点市县体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负责健身气功相关团体的后置审批工作,主动与当地的工商部门取得联系,规范工商企业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健身气功站点的后置审批工作,明确禁止事项,规范收费标准。从事健身气功互联网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后,方可举办健身气功业务培训、交流展示、功法讲座等经营活动。
    与此同时,要主动培育市场。各市要积极开放健身气功市场。结合本市实际,积极推动健身气功与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养生养老、文化传播等融合发展,争取社会公益赞助,依托大型赛事进行无形资产开发,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对申请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和设立站点进行协同监管,尤其是加强对互联网企业和连锁性企业举办健身气功经营活动的监管。

河南:将健身气功纳入考核范围

  河南省选择洛阳、焦作、平顶山、南阳4个省辖市和汝州、滑县2个省直管县(市)作为试点单位。
    在健身气功公共服务方式改进试点方面,坚持齐抓共管,建立体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将健身气功纳入当地综合治理、各类体育惠民工程和群众体育考核范围,纳入体育事业预算和体彩公益金资助范畴,发挥政府部门对公益性健身气功活动的主导作用,加强健身气功指导员队伍建设,发挥指导员培训基地依托作用。探索建立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落实健身气功段位制,加强对经营性活动人员管理。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健身气功与体育旅游、运动康复、文化传播等融合发展。加强新型媒体和互联网传播的宣传作用。

贵州:应用大数据 发展大健康

  贵州以贵阳市的清镇市、乌当区,遵义市的务川县、习水县,以及黔西南州的安龙县为试点单位。贵州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及试点市县计划构建大数据、大健康网络平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健身气功健康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要实现健身气功与大数据网络管理平台的结合。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计划依托省体育局官方网站建立全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门户网站,整合健身气功服务资源。二是要推行“互联网+健身气功+大健康”的结合。计划研发健身气功操作管理系统,实现对协会、服务中心、站点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制定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健身气功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结合中医、导引等传统养生,开展药膳食疗与运动康复教学,为群众提供融健身气功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健身气功养生保健服务。三是要加大健身气功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生态旅游的结合。四是要扶持健身气功服务中心“互联网+健康乐购+体育彩票”健身网淘实体店的建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