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十三五”重要机遇发挥武术之乡价值作用

    在2016年全国武术之乡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秋平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十三五”时期武术之乡工作的任务。

打造武术之乡“金字招牌”

  张秋平说,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开局之年。在武术之乡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标准制订、投入保障、评估督导、日常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协会为主体、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在全国100个武术之乡全面推广,步入武术之乡常态化发展轨道。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科学谋划,狠抓落实,确保把《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中有关武术之乡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打造“武术之乡”这块金字招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服务。

推动武术“六进”工作

  张秋平指出,要积极为武术之乡队伍建设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拓展渠道,加强武术之乡教练员骨干队伍培养,全面提升业务水平;重视武术之乡管理队伍建设,实施管理人员定期岗位培训制度,提升服务水平;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师资培训;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强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互联互通,组织骨干队伍参加“中华武术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培训;以《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为指导,举办不同类型的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培训班,将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评定体系、纳入国家体育职业技能等级评定体系;完善奖惩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其中;科学使用现代化电子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活力,为武术之乡发展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的骨干队伍。
    张秋平强调,要以“武术六进”为武术之乡事业发展的抓手,把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纳入政府规划、纳入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

分层分类打造品牌赛事

  张秋平指出,要继续规范国际性、国家级品牌赛事,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激发市场活力。
    以原有赛事为基础,支持武术之乡结合社会力量、整合各领域资源,针对参与武术锻炼的不同群体,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特色的武术培训与赛事活动。鼓励组织武术夏令营、冬令营等培训活动,将武术项目纳入中小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纳入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纳入职工运动会比赛项目和健身月活动内容,纳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项目,推动各级各类武术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口,促进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全面协调发展。利用当地资源和地缘优势,结合地域特色,搭建地方特色拳种的宣传平台,加强地方特色拳种的传承与保护,完善特色拳种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深度挖掘,多元开发,打造以地方特色拳种为主的单项拳种赛事,加强不同拳种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武术之乡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张秋平强调,在武术之乡的建设中,要围绕武术之乡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强化科研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整合科研力量,形成科研合力,积极探索武术之乡发展模式。
    要积极推进武术之乡工作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推进赛事改革与创新;积极推动武术之乡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政府与社会联动发展,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引导下,坚定不移地推广以政府为主导、协会为主体、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武术项目绿色低碳优势,广泛增加武术晨、晚练站点,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武术健身活动;借鉴国际体育发展先进理念与方式,开放发展,加强武术活动与社会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协作,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武术之乡利用社会力量结合地域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参与武术之乡的赛事组织,探索赛制新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力大、持续性强的地方赛事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发挥武术之乡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