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武术之乡工作成绩显著

    日前,2016年全国武术之乡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秋平在会上回顾并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时期的武术之乡工作,认为武术之乡工作在形成引领新常态发展模式、打造系列品牌赛事、完善管理体制方面成绩显著。

引领新常态的发展模式

  张秋平指出,“十二五”时期,武术之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推进武术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方面,在传承武术文化、培养后备人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1992年首次评选“全国武术之乡”活动至今,全国武术之乡已达到100家。各武术之乡所在的县、市政府,已开始超出体育的视角,充分利用当地武术资源和品牌优势,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重视武术之乡的工作开展,把“全国武术之乡”当作城市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来打造。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武术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专款用于开展武术工作,并强调武术之乡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各级政府还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与优势,运用武术协会的骨干力量,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在学校、机关、乡镇开展武术健身活动,增设武术健身站点,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有效扩大了武术之乡的习武人口总数。
    张秋平说,经过23年的探索、发展,武术之乡的建设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协会为主体、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武术之乡在武术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在这种品牌效应下,申报武术之乡的县市也不断增加。

打造一系列品牌赛事

  据介绍,目前“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已成功举办13届,参赛队伍越来越多,参赛人数逐年增加,赛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品牌赛事。
    从2014年起,在“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的基础上,中国武协开始打造“全国太极拳公开赛”。经过两年发展,目前全国太极拳公开赛已增加到7站,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县)三级联动的赛事新模式。在这两个品牌赛事的影响下,各武术之乡依据地方特色举办的赛事逐年增加: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峨眉国际武术节、沧州国际武术节、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山西太谷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徐州国际武术大赛等国际性赛事已形成规模;由“武术之乡”政府机构牵头组织的省(市)级、区(县)级的传统武术赛事更是数不胜数,应接不暇。
    张秋平认为,赛事的举办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还为当地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武术与经济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

完善武术之乡管理体制

  近年来,武术之乡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申报条件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相继颁发实施,有效促进了武术之乡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张秋平指出,我们既要全力推动这些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还要抓好各项新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据悉,武术之乡评价体系在今年年初经过再次修订之后,简单易行,评价指标分五级量化,以准确的统计数据划分五个层次,评审更加科学合理。
    在管理制度方面,《全国武术之乡管理办法》自2012年3月31日颁布实施后,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于2014年再度修订,最终完善成文。新的《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准入机制,对“全国武术之乡”实施动态管理和淘汰制度,武术之乡的称号不再一劳永逸。各个武术之乡每年递交工作材料参与年审,再根据评审结果对部分武术之乡进行复查,年审不合格的武术之乡,将被淘汰出局,与新申报单位一起,重新进入候选行列。
    在武术之乡申报方面,《全国武术之乡申报条件》 已于今年5月份在中国武协网站颁布,申报条件划分三级指标体系,有效解决了申报单位筹备材料无从下手的难题。
    张秋平认为,这一揽子配套文件的实施,完善了武术之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激发了武术之乡的发展活力,有效促进了武术之乡工作的开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