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建600个社区健身点 重庆为群众打造身边的健身服务网络
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强化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实施体育为民惠民,构建面向社区居民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2016年民主实事工作目标任务,重庆市计划通过2016年和2017年两年时间,共计投入3000万元,分批在全市建设600个社区健身点,使城市社区健身点覆盖率达50%,力争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据了解,重庆市计划今年首批建设的300个社区健身点,目前已建设完成17个,其余正在有序推进将于10月30日前全部完成验收、挂牌并投入使用。
“社区健身点的建设,不仅仅实现体育场地上的‘增量’,同时还要进一步突出‘便民惠民’的原则,真正给市民的运动健身带来便利和实效。”重庆市体育局局长辛世杰表示,“过去,找一块空地,把体育设施放进去,这就算一个健身点了。这样的现状将被彻底改变。”辛世杰介绍,社区健身点不单单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是能提供场地、指导开展健身活动、突出服务的一级基层体育组织。
根据《重庆市社区健身点实施方案》规定,每个社区健身点必须配备室内或室外的固定健身场地,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室内健身场地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健身点有基本的活动项目;有科学健身指导教室、棋牌室以及适应社区居民需求的健身房等设施。
健身点建成后,还将建立服务工作档案,根据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推出“社区健身点服务清单”,每月开展的活动将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两小时,以吸引更多市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城市社区打造15分钟健身圈。“换言之,城市社区居民出门步行不足15分钟,就能享受免费的体育健身服务。”辛世杰说。
据了解,目前重庆市社体指导员已有4.6万人,每万名城乡居民中就有13名社体指导员,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
“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让社体指导员加入,可以补充社区健身点的‘软件’。”辛世杰介绍,每个社区健身点建成后,都会配备1至2名社体指导员,并承担组织管理,宣传发动、指导群众健身,传授健身技能,创编推广健身项目和方法,开展竞赛、交流、展示活动,举办健身讲座培训,进行健身知识咨询,维护健身场地设施等功能。
此外,重庆市还将每年新建10个国民体质监测示范站,分布到区县(自治县)一级,辐射带动社区健身点的体质监测服务。“体质监测站可以监测人的速度、耐力、身体素质等10多个指标,以后居民可以通过体质监测,获得锻炼前后的身体数据对比,更加了解如何科学健身。”辛世杰说。
“作为实施体育为民惠民,推进全市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将以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为突破口,把更多的体育资源放到基层,不断完善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健身网络,真正让市民在参与体育健身中有获得感。”辛世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