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里约“跑马”体验“虐身虐心”的运动

  跑马拉松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时尚运动,尤其是体育圈的人经常开玩笑,不跑马拉松都不好意思在圈里混。我没有跑过马拉松,但是听所有跑马的朋友说,跑的过程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体能撞墙、抽筋、受伤、无数次想放弃都是常有的事儿;即便如此,大家对这项“虐身虐心”的运动依然趋之若鹜。我想跑马拉松的魅力应该在冲过终点线时那种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我来说,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就像这样一场马拉松。
    现在很多有影响力的马拉松要通过抽签选出参赛者,比如今年的北京马拉松,要在将近7万人中抽出3万,也就是说中签率不到50%。能够获得奥运会报道资格,难度远比马拉松抽签大。拿我所在的报社来说,四个采编部门,几十号人,总共就五个名额,所以当知道自己被选中的时候,当然觉得特别幸运。尽管里约热内卢的安全问题、效率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但相比这种幸运,觉得那些都不是事儿。
    刚刚踏上“跑道”,每个细胞都是兴奋的,周围的人个个喜笑颜开,更加放大了这种兴奋。但是,随着赛程的深入,我的体能和精力都开始“撞墙”。里约奥运会的媒体班车安排是这样,无论你要去哪个场馆,都必须先从媒体村坐到新闻中心,然后再从新闻中心去目的地。这样的话,如果去一些稍微远一点的场馆,光在班车上花费的时间就达到一两个小时。一部分精力就消耗在了这上面,这也是我和大部分同行一样,在这届奥运会上感觉特别累的一个主要原因。
    时差也一直困扰着我,从北京飞到里约需要将近30个小时,中途还要转两次机,一路上睡一会醒一会,脑子里的生物钟早就不知道调到了地球上的哪个时区。里约和北京有11个小时的时差,按理来说,对于日报的记者是有利,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写稿。但事实并不如此,每天晚上回到媒体村早一些12点,晚一些就凌晨一两点了,一天的劳累之后,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应付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有一次晚上赶稿子,坐在电脑前的我迷迷糊糊,竟然把梦里听到的话写了进去。如果选择回到房间先休息,那就必须在早上五六点起床,赶在后方上班之前把所有稿件全部写完传回,然后就又到了赶班车的时间。
    “撞墙”了怎么办,当然要打上“鸡血”继续跑。好在当坚持写完奥运会的最后一篇稿子时,内心不止有巨大的放松,更有满满的收获。二十天的时间,我不仅超越了自己,同时也和运动员们一起分享了欢笑、眼泪、成长、遗憾……踏上回国的飞机时,很多同行说,以后南美再办奥运会,打死也不来了。其实,谁都知道,这就是吐个槽,未来的奥运会无论在哪办,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站上起点。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