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北马迈向世界顶级推广公益大爱无疆

  2015年,根据国内马拉松的发展现状,北京马拉松大胆改革,只设立全程项目,成为国内首个“全马”赛事。即便如此,报名人数仍然远超设计规模。进入2016年,北马进一步提高了报名门槛,努力打造精英赛事。同时组委会还对赛前、赛中、赛后的一系列服务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凸显人文关怀。精雕细琢的北京马拉松正在向着世界顶级马拉松赛事迈进。
    在竞赛方面,从2014年开始,北马采用分区站位、分区起跑的出发方式,为选手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便利条件。之后连续3年不断优化比赛路线,让赛道更平坦,经过的地标也更多。针对可能出现的雾霾及高温天气增加了雾炮及喷淋,完善现场人员移动指引服务,加强赛场音乐对气氛的带动。在终点还采取了“软性关门”的原则,关门时间延长15分钟,计时毯在6小时15分才停止工作,完赛包发放在关门时间后半小时停止,成绩证书从每10岁调整到每5岁一个年龄段排名。
    服务体系方面,今年在沿途补给保障上,赛事组委会配备了丰富足量的物资以保障选手顺利完赛,提升选手参赛体验,其中30万瓶饮用水、11万瓶功能饮料、3.5万袋盐丸、16万根能量胶、4万支谷物棒、西贝蛋糕、枣糕、果仁烙饼和酵素萝卜各3.1万份,5000盒小番茄,6万根香蕉。选手们赛后都表示,路上的补给丝毫不用发愁。此外还新增3个医疗喷雾站,共提供12000瓶肌肉舒缓喷雾。新增2个食品补给站,新增16吨降温冰块,沿途降温喷淋由4套增加到10套。
    同时,与赛事相关的资源也得到了立体式整合和丰富,引入了各种马拉松的产业链和附属服务,比如创办亲子跑,丰富赛事体系,进一步打造北京·马拉松博览会,令人耳目一新,展会选择在国家会议中心使用超过6500平方米的面积,吸引了国内外32家产业品牌、赛事品牌参与展示。为期3天的“路跑学院”以讲座传授、动态体验方式,带领跑步爱好者真正深入马拉松产业生态,徜徉于路跑文化丛林;为持续扩展北马在全年度的影响,将跑步运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组委会还开展了数期训练营活动;在周边文化产品开发方面,组委会联合中国邮政推出了35周年纪念邮册,并自主设计开发了系列特许产品向跑步爱好者们发售;
    北京马拉松今年还突出了温度和情怀,为支持有故事、有梦想但没有中签的选手,组委会开展了“北马梦想支持计划”,通过自荐、投票推选的方式免费支持35人参加比赛;面对残疾轮椅选手等社会残障人士的参赛呼吁,组委会紧急研究方案,安排轮椅选手以体验参赛的形式参与其中,此举也得到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在其他细节方面,组委会今年首次在《赛事手册》上刊登所有志愿者和选手的名字,将印有选手完赛成绩和名次的报纸免费邮寄到家,为所有参赛选手拍摄高清图片供免费下载,为选手参赛服印制个性化标语,赛前丰富的微信短信温馨提示,赛后提供按摩、足部冰敷等各项服务,为所有选手发送个人感谢信等等。同时,赛事组委会在选手报名前设置报名须知答题环节,通过官方媒体和电子邮件的方式,不断对每位报名选手加强关于参赛安全知识普及、运动风险、参赛礼仪等方面的告知和教育。各项细节服务显示了北马越来越注重选手的参赛体验、注重选手的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了人本主义办赛精神以及国际顶级马拉松赛事的独特魅力,塑造了一届有温度、有情怀的北马形象。
    马拉松赛事先天具备推广公益的社会责任,北京马拉松多年来也都与公益活动紧密结合。今年北马组委会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15家公益组织共同启动了名“益呼百应”公益行动,以公益为年度主题。“益呼百应”行动将跑友与赞助商共同筹集的100万元公益金,悉数捐赠给了公益组织。赛场上,每个跑友都选择了相应的公益组织,身上贴上标签,公益布满了整个赛场。在线上,组委会发起的公益投票活动访问量超过了100多万。未来,北马在公益上还将持续发力,打造中国最具公益色彩的体育赛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