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青少年运动员移动学习解决学训矛盾

  教材库、授课视频库、练习题库、课件库、考试、自测、证书、互动辅导……《广东运动员文化辅导与考试》手机服务号日前开通,一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受到一致好评。
    运动员文化教育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狠抓运动员文化教育。事实上,广东自2012年开始,就对全省各体校的学生展开全方位调研,在此后的全省各单项锦标赛和省运会上,创新性地进行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以考促学”,取得一定效果。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石龙告诉记者,从这几年的赛前文化测试看,一组数据令人担忧。“一份试卷150分,普通学生是90分及格,运动员学生要求60分及格,但最后仍有30%的体校学生不及格……”
    因此,如何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存在的文化学习问题,展开针对性教学、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解决学训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等联合出动,组成以石龙为主的省级重大科研课题组,展开“运动员文化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建设”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是广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国务院23号文”)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2015年教育部对公办体校文化教育教学专项工作督导报告的重要体现,也是广东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一大举措。”石龙表示,这个项目被广东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列为重大创新项目,重点支持,省体育局副局长高敬萍亲自参与、亲自设计该科研项目,同时广东体职院领导全力支持,提供研究条件和保障。全省23所重点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及体校文化教师500人、广东体职院为主,中、高职教师20人,华师、广州大学等高校教师、研究生20多人等组成科研团队和带头教师,亲力亲为,构建适合运动员的移动学习模式,集教练员、家长、文化课老师、云学校四位为一体的移动学习模式。
    至此,青少年运动员除了传统的课堂文化学习之外,其他时间就可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强化学习。石龙介绍,该平台的创新核心是根据青少年运动员是文化学习认知特点和优秀运动员培养规律。创建适合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的移动学习模式,解决学训矛盾。特别注意发挥教练员、家长、云学校、文化课教师多元主导,齐抓共管,个性化教学模式。对天赋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实施全程跟踪,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文化课订单式,一对一教学辅导。优秀运动员配优秀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同时强调发挥教练员、家长潜在的作用。
    “我们希望研制设计出专门针对运动员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建立‘运动员云学校’,为全国60多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产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之路’,让千万所体校重放异彩。”石龙寄希望此举能突破50年顽疾“学训矛盾”,创新“运动员文化教学模式”,让中国高校体育后备人才长盛不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