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武术协会积极探索传统拳种发展之路

夯实传统武术根基

   近30年来,在中国武术的版图上,云南省的几个传统拳种——通背、形意、八卦和太极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虽然它们并不是云南本土拳种,但却已成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优势项目:近10年来,云南武术队在国内外专业武术大赛中诞生了8位形意拳冠军、7位八卦掌和太极拳冠军,收获30余枚金牌,武术也被列为云南省体育局重点扶持的7个一类重点体育项目之一。
    云南武协副主席梁宇明认为,云南传统武术的良好发展局面在于这里有传承人、有一批练功刻苦的武术家、有一个适合这些拳种传承的环境。事实上,形意、八卦等传统拳种进入云南的历史并不算长,它们都是在抗战时期由武术大师沙国政、何福生等从内地带到云南的。这些前辈大师为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在云南的落地生根奠定了扎实的根基,培养了众多传人,也一举确定了云南在中国武术版图上的地位。
    在云南,文山州是一个重要的武术传承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包括许坤祥、梁宇明在内的一批武术人扎根这里并拧成一股绳,将八卦掌、形意拳等拳种广泛传播。许坤祥教授了很多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从事了体育工作,而那些没有进入体育行业的也从没丢掉武术。文山的武术历史虽然不算长,但已经有了深厚的根基,社会上常年习练群众有上千人,几十年来省武术队也始终有文山籍队员。

传承传统创新发展

    云南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云南武术队总教练胡宝林说,老一辈武术家为云南传统武术奠定了非常好的根基,但传统武术也要有新的发展、改进、改良,我们必须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而不能坐吃山空。
    良好的传统武术根基为云南竞技武术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作为云南武术队总教练,胡宝林说,怎样传承、发展传统武术,为省争光、为国争光,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他认为,这几年,云南武术队在国际、国内赛场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都与运动队对传统项目的重视分不开。
    胡宝林说,沙国政老师曾说过,“通背通,样样通”,云南队在训练、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住竞技的传统项目与民间的传统项目之间的区别,吸取民间传统武术的精髓。他认为,拳理相通,传统项目能帮助运动员打好基本功,而专业队员在传统项目的传承上,速度、力度、幅度要更突出些。
    虽然云南队在传统项目上抓得不错,但在队伍出去比赛时,胡宝林格外强调要向兄弟省份的优秀项目学习。他说,我们注重从山西、河北、山东这些众多优秀拳种发源地的队员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秀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套路,“很多时候,从领奖台上下来后,我们就在思考如何丰富这个套路。”
    胡宝林说,云南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他认为,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一定要在做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只有基础好了,掌握住拳种的基础特点,再创新时就会不走偏并有新意。

整理创编不丢传统

    不过,目前很多传统拳种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胡宝林介绍,一些传统拳种在器械方面的失传现象比较严重,在云南也不例外,包括形意、八卦掌。这次拳协锦标赛他注意到,有1、2个形意棍已经开始有点意思,但内容还是比较单一,动作风格水平也远远不够。
    胡宝林说,在传统拳种发展上云南有一定基础,今后他也想在传统拳种的器械方面好好整理、创编一下,把那些丢掉的传统再找回来。
    云南武协副主席、沙国政武术馆馆长沙俊杰也认为,现代武术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否则是没法生存下去的。他说,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大众需求的实际情况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不仅要教会学生每个动作,还要带领他们研究这个动作的健身、强身、防身原理,而这些其实也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一直坚持的。
    如今,以“沙国政武术馆”为代表的云南传统武术不仅在国内有了很好发展,也一步步走出国门,在德国、英国等国家有了自己的武馆,让外国友人更深入地了解了通背、形意、八卦,也了解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沙俊杰说,在海外教学的经历让他有很多感触,其中最深的就是学习态度的不同。例如国内有些人学武术时有些“贪”多、只图外表,而外国人大多都不“贪”多,你想教他些新的他还说旧的还没练好。“我们学武术时大多只从一种角度认识武术,而外国人会从多个角度去钻研每个动作的原理、对身体的好处、技击的用处等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喜欢你们聪明的拳、健康的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