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师徐福景向孩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的一名武术教师,34岁的徐福景经常会看到:大学生不怎么爱运动,很多人跑不动、跳不动,让他对大学生体质深有感触,也一直在思考他们的体质为什么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怎么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徐福景说,2014年国家颁布了最新的体质健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标准降低了,这更让他感到内心的责任。“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体质不应该成为一种应试,体育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徐福景小时候学习不好,偶然的机会他喜欢上武术,学习也有了很大转变,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里最好的高中,最终更考入了天津师范大学。习武的习惯他一直坚持到现在。
    徐福景认为,武术改变了自己,也真心觉得武术能带给孩子的东西太多。2012年,徐福景第一次接触幼儿武术,受聘于天津的一家日籍幼儿园,教小孩子中国功夫。两年多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外国的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武术,重视运动,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家长们也对孩子运动欲望充分满足,尤其是当孩子在运动中受到各种挫折,如磕碰、摔倒时,家长都能很好地处理,没有埋怨、没有溺宠,也练就了孩子的那份结实和坚强。
    也是在这里,徐福景感受到中日青少年体质差距的无奈。2014年,他将课程转交给学生,立志要做好幼儿武术教育相关研究与实践。同年5月,他通过调研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咨询访谈教育界、武术界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撰写了第一篇武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论文《幼儿武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与价值》,也开启了自己全面研究与实践幼儿武术教育之路。
    两年多来,徐福景在幼儿武术教育推广过程中,有感动,也有心酸。他感受到孩子对武术的热爱和需要,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血。但更多的还是我国幼儿园对孩子的管束、对体育和武术的忽视,多数人打着安全的口号不让孩子动、让孩子少动。
    徐福景说,孩子的天性就是动,越不动也就越动不了,一旦出现事故,就是致命的。越动,孩子的灵活性、协调性等等身体素质也就越强,也就越安全。他真心希望能够通过武术,给予孩子更多天真的回归,在孩子的世界里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去塑造中华民族精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