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看新春花会妫水河畔“跑旱船”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早上8时30分,北京延庆区会展中心广场周边1.8公里的街道上人潮汹涌,水泄不通。人们争相向前涌去,踮着脚瞧,站上三轮车、摩托车,将孩子举过肩膀,人群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耳边是震天的锣鼓唢呐声。
    一年一度的新春民俗花会正在这个山水秀美的城镇热闹上演。来自全区各乡镇街道、盛装亮相的1400名演员,卖力表演,正为现场观众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盛宴。
    “小车会”神气活现的“骑驴阿婆”,逗趣的“十二生肖”造型秧歌,凤冠霞帔的戏曲人物高跷表演,栩栩如生的舞龙舞狮,还有气震山河的大鼓表演……40档特色花会引来了全城上万群众观看。现场彩裙飞扬,彩扇飘舞,喜感十足的“小丑”穿梭其间与人群互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汇成一片绚丽欢乐的海洋。
    响亮的唢呐鼓镲声中,45岁的王秋玲手抬一条斑斓彩船,带领沈家营镇的北老君堂旱船队登场。“艄公”拨桨,9条旱船时而旋转,时而你追我赶,时而齐头并进,好似船行水面,活泼自如,平稳飘逸,引来观众啧啧赞叹。
    这是王秋玲第16次参加区里的新春花会表演。为了让北老君堂旱船队在今年的花会上“出彩”,从大年初九开始,她就带领着队员们日夜排练,以求所有动作整齐、熟练。
    “延庆旱船”作为传统花会的重要品种,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2014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王秋玲的父亲王元清就是“延庆旱船”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出于对旱船的热爱,1999年,王元清出资3000元买了9条旱船,成立了北老君堂旱船队。从那以后,逢年过节,特别是正月十五,这支旱船队都活跃在当地村镇,成为乡亲们年节红火的“必备节目”。
    王秋玲说,现在旱船队有20多位成员,其中一半都是她家里人。队员们基本都在4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79岁。这次参加花会表演的有17人,大都是女士,年纪最大的也有60岁了。
    要把数十斤重的旱船跑好,达到稳中有飘、飘中有快、快中有转的效果,并不容易。受家庭影响,王秋玲从高中起就练习跑旱船,对其中艰辛感受很深。“过去跑的都是木船,一条就40多斤重,有风的时候更重;后来船体换成了铝制,但也有20多斤重,要把船舞得轻盈欢快,并不容易。”
    此外,“稳”也是旱船艺人必须达到的效果和必备基本功。据说,过去老艺人跑船时,会在船头上放一碗水,跑转起来,水“一滴不洒”;夜晚跑船时,船上也会点上蜡烛,挂起灯笼,如果跑不稳当,蜡烛一倒,就可能“引火烧船”。
    这次花会上,王秋玲带领的旱船队为观众演的是一出《白蛇传》,一袭白袍的她饰演“白娘子”。早上6点多,她就带领队员们赶到城里准备,整个表演一直持续了2个多小时,4条街道的40个表演点位都必须跑到、演好。
    “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们今天跳得都很带劲,看观众反应也不错!”表演间隙,她乐呵呵地说,“希望乡亲们看了咱的旱船,能开心过年,感受生活的热闹和红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