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运动科技辅助不能替代专业指导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运动健身也进入了数字量化时代,将手机与健身结合起来的健身APP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软件大多都能追踪用户的体征数据,指导健身动作,特别适用于健身、休闲放松时跟踪与实时监测,即使不是专业运动员,你也可以成为健身达人,轻松学会如何健身,实现不错的辅助健身效果。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智慧体育创新中心主任李祥晨表示,科技对于健身推动作用是毫无疑问的。现代科技融入健身领域,这种方式提高了百姓健身的体验性和健身的效率。另外,这种数据、技术手段等都会刺激百姓参与健身的热情。同时,利用大数据来解决健身的跨地域、跨时间等问题,这种能力为百姓参与健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健身APP应用,让很多锻炼者爱不释手。李祥晨认为,运动要有自己的“度量衡”。目前市场上多数软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认证,这是存在的最大问题。科技融入健身的优势就是解决了远程、随时随地、碎片时间、共享、体验等问题,但其缺乏科学性、安全性和真实性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劣势。使用者对于数据信息要有正确态度,不可盲目确信和依赖数据。大数据时代,正确的数据分析,良好的专业服务,才是科学健身的保障。
  众多健身APP应用,可以通过虚拟教练进行动作示范,通过体感游戏增加健身的娱乐性,通过平台共享解决空间和时间差异,推动科技健身的不断发展。“体育毕竟是一个身心参与的过程,需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李祥晨说,健身不是简简单单的学动作,更多地在于交流,在于互相沟通,互相感知。这些是“线上”虚拟等手段目前解决不了的。“线上”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时间问题、地点问题等,不能完全取代“线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不能取代私教和会员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线下’会逐渐利用‘线上’的技术和资源,‘线上’也会逐渐和‘线下’看齐,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线上’是手段和工具。”

  “百姓在各种科技手段的选择上,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就是根据个人喜好,效果也因人而异,不能盲目的确信和依赖。影响健身效果和科学性的不仅仅在于动作学习,更重要的在于整个计划的制订。简单地讲,运动就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实际上包含着如强度、运动量、频度、时间等安排的组合。”李祥晨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