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研究成果论证会
3月9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研究成果论证会”在天津召开。
如今,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抓手,备受关注。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制度最初的形成和起草就在天津。
1993年初,天津市体育局收到一位名叫张沛的基层健身辅导员的一封来信。信中详述了在义务指导群众健身活动中遇到的艰难和烦恼,并建议能否给予他们类似于教练员和裁判那样的等级评定,给长期在基层从事健身辅导的人一个荣誉称号。他的建议很快被反馈到原国家体委,引起了群体司的高度重视。当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就以19号令的形式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并于1994年6月10日公布实施,至今已经23年。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社会职能的转变,原有制度虽然经过调整,但在发展的大时代下,已经不足以涵盖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不足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前期,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会同各有关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进行了调研,经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发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评估报告(2011-2014年)》、编写了《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等一系列调研结果。根据相关调研情况,总局群体司在2016年8月24日在津举办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研讨会”,本次“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研究成果论证会”,是对上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也是指明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承上启下,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工作进程的节点,蔚为重要。“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两者融合度越来越高。老百姓健身是主体,是根本的核心。一定要把握住,理论研究要有前瞻性,但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认识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局群体司巡视员兼副司长范广升,在论证会上强调,“解放思想,把握根本方向,厘清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在政府、社会、协会三者中的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新格局。”
助力全民健身,服务健康中国。责任在肩,立足目前,开阔视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机制的调整方向在于:第一,扩大队伍;第二,提高质量;第三发挥应有作用。“通过一个好的机制,激励和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论证会上,总局群体司组织建设处处长杨光宇说,“为全民健身服务,这是最终的目的。要通过三项改革,实现这个目标。”
一、制度设计。“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国家行为的一项体育制度,同步社会发展,2011年10月9日经国家体育总局第20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但历经“2014年10月20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具体任务——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办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大众需求。方式是通过对原有制度的有机调整,实施顶层设计的改革;二、机制运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自社会,还要回归社会。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是社会化的,志愿服务也要针对社会。实现这个目标的切入点就是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2010年7月20日成立,到目前全国28个省(市)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区县级的更是如雨后春笋,成立发展。时至今日,国家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好风凭借力,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做实,做大、做强,依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运作机制。三、信息化支撑。我们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这是一次彻底的技术革命,以物联网为特征,社会的极大信息化为表象。传统的工作方式,阻碍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悖社会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需要一个现代化的高水平和统一的信息平台作为支撑。
在论证会上,全体代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修订初稿: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化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保障、激励和服务评价;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等五个部分,展开了充分讨论。
社会体育指导员代表程树梅、张沛也先后发言。程树梅说论证会的内容以及各代表,表达的“句句都是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心声”,说到这里她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张沛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层培训、等级设置、协会的作用谈了他收集到的意见。“这次会议,我们更多要听取的就是基层‘你们’的意见”,杨光宇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为人民服务,政府要为‘你们’提供好的服务。改革就是让‘你们’满意,‘你们’顺了,老百姓才能顺。”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国家战略,肩负不可或缺的职责。下一步,总局群体司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研讨、研制配套细则,开展试点等多种方式,对指导员制度修订的具体内容进行论证。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完善这项改革,送给全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