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健身扰民重庆健身噪音纳入法规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广场健身舞也越来越多的吸引中老年人群的参与,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因广场健身舞噪音扰民产生的纠纷和矛盾却也越来越多,不仅成为困扰体育部门的难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为解决困扰市民的这-顽疾,重庆市首先从规范控制健身舞音量入手,将广场健身舞噪声扰民纳入法规管理。为此,重庆市在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规定:进行集会、聚会、娱乐、健身、悼念、饲养动物等活动不得噪声扰民,尤其是中午12时至14时和晚上10时至次日早晨7时,如有违反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夜间排放噪声扰民的,从重处罚。
  虽然随着《办法》的实施,对遏制噪声扰民有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健身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真正要根治这一顽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除了从法规上加以规范,重庆市体育部门还通过加强健身组织建设,在增强健身队伍自律性上下工夫。
  在南岸区弹子石转盘的宏声广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告示:开展健身舞的时间为夏季晚上20时至21时30分,冬季晚上19时30分至21时,跳舞期间放低音量、控制队形。
  为了解决健身噪音扰民,南岸区出台了《全民健身晨晚练点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各社区、村居利用广场、公园、院坝等场地建立晨晚练点,并规范管理,使得健身爱好者在尽量不扰民的情况下参与体育锻炼,“目前来看,起到了一定效果,有关健身扰民的投诉比以前少了近一半。”南岸区体育局局长李伟说道。
  而在沙坪坝区,区体育局专门出台了《星级健身队伍评选办法》,对参与评选的健身队伍,提出具体的细则要求,尽量避免扰民事件的发生。区体育局负责人表示:“我们按五星级对健身队伍进行评选命名,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如果健身队因噪音扰民受到投诉,将取消星级命名和补贴,经过这几年的运行,健身扰民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江北区观音桥商圈是重庆城区比较集中的广场健身舞健身点,为了处理好老年人健身和噪音扰民的矛盾,他们开始从声源上控制噪音,在全市率先推出“无声舞蹈”锻炼方式试点,免费为健身市民提供无线耳机、声源发射器等设备,将每天进行晨练的广场健身舞变为“静音模式”,让他们在不产生噪音的情况下尽情舞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