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创新体能训练模式告别老思路

  如何让体能训练不再成为官兵心理负担?如何让体能训练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真正目的?春节过后,记者在火箭军某旅采访时看到,该旅作训部门一改往日组训的传统思路,下大力创新组训模式、丰富组训内容,赢得了所属官兵纷纷点赞。

  近两年来,该旅党委按照新《军事训练大纲》要求,在科学制订年度体能训练计划的同时,摒弃了以往违背人体科学规律、单一机械的体能训练组训模式,让每名官兵在享受体能训练乐趣的同时,让身体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头部运动,预备起……”伴随体能训练号声响起,各单位官兵纷纷在宿办楼前列队报告。记者看到,官兵们在集合完毕后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拔腿就跑”,而是由两名胸前佩戴“军体教练员”标牌的士官带队,做起了热身准备活动。

  “训练前热身是体能训练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既能保证官兵在训练中舒缓身体,也能避免突然高强度训练造成的训练伤。”该旅发射二营军体教练员岩空向记者介绍说:“去年年初,旅党委遴选出了一批体能素质过硬的官兵,并邀请了驻地师范学院体育系的专业教室为官兵进行辅导授课,让大家对体能训练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一听说搞体能,很多人怨声载道。谈起以往的体能训练组训模式,该旅发射六营军体教练员罗崇军向记者“吐槽”:“只要一吹哨,基本就是五公里、单杠、俯卧撑。训练前没准备,训练期间强度大,训练后没恢复,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导致了很多官兵都出现了训练伤。”

  训练前有准备活动,训练后有恢复适应,搭配合理的体能训练不仅增强了官兵的身体素质,而且还杜绝了训练伤。记者翻看该旅所属各单位的体能训练计划,除了以往五公里跑、引体向上等“老传统”,还新增加了俯卧屈伸臂、60×4蛇形跑、端腹屈伸进等新课目。该旅发射一营营长牛振东介绍说:“新的体能训练形式,从单纯的四肢力量训练向全身协调性、灵活性转变,让官兵的每个关节充分舒展释放,每个部位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记者在该旅各单位体能训练计划表上注意到,除了普通训练课目外,还多了一项“人员训练成绩树状图”,哪些官兵有强项课目,哪些官兵存在短板都一目了然。该旅作训科参谋贺敬泽向记者介绍,针对部分官兵训练课目“短板”现象,他们在开展体能训练期间抛弃以往“一锅端”的做法,坚持哪里有短板补哪里的原则,由军体教练员负责组织对存在“短板”的官兵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并由机关定期组织对存在弱人弱项官兵进行补差考核。

  体能素质全面过硬,强军征程敢打必胜。系统科学的体能组训模式让该旅官兵热情高涨,综合军事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据了解,在近几年来上级组织的大项军事考核中,该旅都排在所属单位前列,并获得上级颁发的“军事训练一级旅”、“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等荣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