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为切实破解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瓶颈,实现开放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并造福于民,杭州市政府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规范、智能带动,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工作落实。从2014年9月1日至今,全市共有570所符合条件开放的学校全部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100%。全市登记开通入校健身的人数超过56.9万人,入校健身人数超过249万人次,受到了市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顶层设计先行  明确责任主体

  杭州市对推进开放工作高度重视,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调研亲自抓,并将其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和政协实施日常检查和阶段检查,开展日常督办。由市政府牵头,下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体育局等部门推进杭州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的通知》,明确各区、县(市)政府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责任主体。

厘清职责边界  协同合力推进

  为更好地形成合力,杭州进一步细化了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职责分工:区(县、市)级政府负责制定配套政策、落实资金;乡镇(街道)负责宣传、监督、考核;社区携手学校,落实管理员、社体指导员和安全员,共同维护学校场地开放秩序,指导市民文明、科学健身。杭州市体育局协同市教育局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体育、教育、财政、公安等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开放工作。

智能分类管理  构建安全秩序

  为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科学规范化管理。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进行分类:A类学校无住校生和学生晚自习,开放时间工作日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双休日、节假日每天不少于6个小时;B类学校是学生有晚自修、有部分住校生或全寄宿制,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每天开放6个小时。二是下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智能化管理操作办法》,依托市民卡平台打造安全、便捷的校园智慧健身系统,市民群众凭市民卡或杭州通卡刷卡入校健身。三是建立社区、学校、公安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开放校园的安全防控。四是以区为单位统一购买学校场地公共责任险,建立应急处置预案。通过这四个方面措施,有效解决了开放学校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安全有序开放。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长效管理

  为确保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长效管理,一是建立了财政拨款为主、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建立了一支由社区管理员、学校安全员、社体指导员组成的学校场地开放“三员”管理队伍,形成了人员保障机制;三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和监控系统,建立了身份快速验证、自动报警抓拍和健身信息数据采集、控制健身规模等“人防加技防”全方位科学管理的智能管理机制。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杭州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新机制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认可,体育锻炼成为杭州市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新常态,进一步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专家学者认为杭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在全国领先,为全国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借鉴。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等多家国内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介绍杭州的做法及成效。 (李雪颖整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