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老炮儿”北京老人的“中国式溜冰”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到冬天,老北京的冰场就热闹了起来,冰场之上,大多是追求时髦的男女青年。在他们中间,有两位“中国式溜冰”的北京老人格外显眼。这两位老人都是“白须飘洒、精神矍铄”,虽然脚上穿的都是前清时期的旧式冰鞋,但技艺超群。特别的装束加上超群的技术,只要他们来到冰场,总会引来无数钦佩的目光。

  这第一位老人名字叫做齐子林,经常在北海和中南海冰场滑冰。1935年1月6日出版的《世界画报》上刊发了北平冰场上一些名人的照片,其中就有两位“中国式溜冰”的好手,分别是齐子林和梁乐山。梁乐山的生平笔者迄今没有查到,但齐子林的故事却在1936年出版的《体育》月刊上有所记载,该刊登载了一篇署名“晋池”的作者写的一篇专访。根据这篇专访,可知他的本名叫齐金喜,字子林,号雅宜,宛平人,当年65岁(生于1871年),家住在阜成门外,以手工雕刻各种弦码为业,作品很受好评,在白塔寺庙会有门脸儿“善艺斋”。12岁开始研究滑冰术,入手练习的是清宫表演时采用的“官趟子八式”:初手式、小幌荡式、大幌荡式、扁弯子、大外刃、大弯子式、跑冰式、背手跑冰式。除了这些姿势,齐子林还能练二百多种,其“名目至为繁多”,如猿猴抱桃、卧鱼式、双飞燕、鹞子盘云、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凤凰展翅、童子拜佛、卧睡春式、香炉爪式、千筋坠、朝天蹬、大蝎子式、摇身幌等等,不可胜计。这些名字估计不少是齐子林自己起的,可见他不仅爱滑冰还喜欢研究各种花样。

  这第二位老人名字叫做吴桐轩,吴桐轩生于1880年,比齐子林小9岁,因其故事更加传奇,他的名气比齐子林要大一些。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1947年1月26日,北平举办了全市冰上运动会,一些报纸乘势刊登了不少介绍冰上运动的文章。2月8日的《华北日报》上有一篇署名武墨的记者写的文章《滑冰老人吴桐轩》对他进行了专门的报导,1947年12月7日,《北平新民报日刊》里面的《新民报画刊》有一篇《冰上人》,也介绍了吴桐轩。从这些文章里可以看到吴桐轩老人的冰上传奇故事:

  吴桐轩是地道的北京人,1889年光绪年间,9岁的吴桐轩开始练习滑冰,12岁进入慈禧太后所办的“冰鞋处”进行训练和表演。慈禧喜欢观赏滑冰,因此专门成立“冰鞋处”训练一批滑冰艺人为其表演,“以娱圣目”。当时的“冰鞋处”设立在皇宫内的上驷院,练习场所是在北海。由于从小练过武术,他就把武术的动作和滑冰相结合,创造出了很多名目,因此被提拔为领队。慈禧太后只看过他两次表演,但庆亲王奕劻对滑冰兴趣更浓,经常去看他们的表演。甲午战争以后,“冰鞋处”被裁撤,吴桐轩只在那里待了两年,14岁的时候便出宫回家。回家后滑冰的兴趣不但不减,反而几近痴迷,原本他的家庭还很富有,房产就有三处,但由于三十岁前一直没有工作,这些家产也就慢慢地消耗在滑冰上面。吴桐轩不仅仅在冬季练习滑冰,其他季节也勤于练习,因此技艺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水平。说到这里,需要交待一个小知识。当时流行的花样滑冰比赛规则和“中国式溜冰”是完全不同的,花样滑冰看的是滑冰者在冰面上留下的图形,而“中国式溜冰”看的则是滑冰者身体的姿态。因此,吴桐轩在没有冰的季节可以潜心研究身体的姿势。由于他的技术超群,会经常被邀请到天津进行表演,得以维持生计。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靠滑冰维持生计的路已经变得非常艰难。而他性格倔强,不愿放低身价,因此人生的结局十分凄凉。1947年12月1日的《北平新民报日刊》第四版左下角曾刊登了一篇名为《冰河不见朝天蹬:滑冰人忆吴桐轩》的通讯。通讯是很有名气的记者贺家宝写的,简单介绍了吴桐轩含恨而死的情况:

  倔强的性格,也造成他不幸的命运。他年老独身,无儿无女。虽然他一手培育起来的弟子们有的当了卫生所所长、有的当了军需处长,可是他们不养活他,他也不愿向他们伸手要一文钱。好不容易在一个机关里谋了个“差役”的事儿,又因他生性耿直、爱较真,跟人发生矛盾,打起架来,饭碗又被砸了。这位滑冰老人,遭受如此困境,他气愤极了,忍无可忍,竟在当年8月12日,到总布胡同口上找和他作对的人理论,谁知又打起架来,一失手将那人打伤……

  滑冰老人被警察抓走了,送进了看守所。只在18日讯问了一次,就继续被关押着。看守所卫生条件很差,吴桐轩得了感冒,又患了伤寒,三日未食,于9月10日,含恨而死!

  这篇报导可谓充满着悲凉的色彩,令人唏嘘。从报导看,这位老爷子算得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炮儿”了。2015年管虎执导的电影《老炮儿》里面有一段冯小刚主演的“六爷”腰里别着话匣子在什刹海冰场上滑冰的场景,拿捏的很是到位。虽然故事的时间相差几十年,但两位主角身上的那股劲儿却几乎分毫不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