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独龙江乡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今日行程100多公里前往独龙江乡。独龙江乡主要居住的是独龙族,独龙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自然条件恶劣,以前仅有一条公路,其中一段23公里路竟然有400个转弯,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将独龙江乡和县城的距离缩短到3小时车程,这条隧道将党和政府与4000多名独龙族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由于雨季部分道路还在抢修,我并没有去到最边远的村子,在独龙江乡政府附近的几个村小组进行调研,并到礼敢村纹面女肯国芳老人家里进行了走访。一块特殊的篮球场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块篮球场地在肯迪村,独龙江公路旁,标准篮球场的一半大小,而且是非标准场地,其中一面有很高的挡墙,安上两副篮球架。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地土地有限,了解到群众热爱篮球的需求后,政府帮扶小队挑选了这块可以改造的土地,将原来的斜坡给填平,为了安全和防止球飞出到公路上,又拦上了一堵挡墙。最开始只安装了一副篮球架,但是群众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非常火爆,帮扶小队又加装了一副篮球架,可以供更多群众投篮,还可以打“全场”比赛了。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挡墙建起来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联系在一起了。
  针对蹲点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有如下建议:
  建议独龙江乡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吕梁山区看望深度贫困群众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时特别提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中央单位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因此建议根据独龙江乡的地理特点,建设以水上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配备一个“风雨馆”(即室内多功能体育馆),修建一批非标准场地,开展激流回旋等项目的赛事活动,同时拉动当地笋干、草果、野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的重要指示。
  好事做好,工作再细。昨天走访村小组和今天看篮球场地时,几乎所有基层同志都提到,由于经费有限、远离城区且存在消耗(如不少篮球场建设在山腰或江边,篮球容易滚落或进入河里;经常下雨打球容易泡湿),球场有了,几十元的篮球却买不起、用不上。建议配建的体育场地或对基层开展好的运动项目,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社会公益捐助等形式,保障基本体育器材的配备,让一个个篮球使辛苦修建的球场发挥更大效用。
  通过“借力”开展体育工作。从怒江来看,基本县级部门还能保证有1人专门负责体育工作,但是乡镇以下由于人员少、具体工作事务多等客观原因很难保证有专人负责,虽然可以发挥一些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的作用,但是与发展事业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可以通过“借力”开展体育工作。一是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要特别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通过宣传部门、政法部门、教育部门、工青团妇等开展赛事和活动,体育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拓展工作的宽度和广度。二是借助地方节庆活动的平台。要主动争取,把体育赛事和活动纳入到地方节庆活动中,作为整体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就可以借助节庆活动的人员、资源来保障活动的开展。
  加强基层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基层群众对赛事的需求很高,但是普遍存在“想玩不会玩”、“玩起来不知道如何执裁”的问题。教练员可以选择当地学校的体育老师、热爱体育的大学生、体育社会指导员作为对象,他们有热情、有知识,学习速度快,可以成为教授群众运动技能的行家里手;裁判员的选择上除了要有热情和相应知识技能外,要特别注意选择当地有影响力、有声望的人,通过自己在基层的威望,树立执法的权威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