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绝少有人不会但起跑并不是谁都明白

  跑步,绝少有人不会。但关于起跑,并不是谁都明白。

  田径比赛中,短跑选手多采用蹲踞式起跑,看过现场比赛或电视转播的读者应该有大致印象。这种起跑姿势可以在瞬间提升速度,更快获得加速度,在短时间把速度提到最高。而在中长距离的较量中,运动员一般使用站立式起跑。

  如果水平不相上下的选手在同一短跑项目中使用了不同的起跑姿势,那么结果极有可能存在差别。1896年雅典奥运会,美国田径运动员托玛斯·伯克使用近似蹲踞式起跑的独特方法,以12秒夺得男子100米跑金牌。四年后,另一位美国选手阿尔文·克伦茨莱因同样采用蹲踞式起跑,在巴黎奥运会上以0.1秒的优势夺得男子60米跑第一名,尽管在当时人们并不看好这种起跑姿势。

  由此不难看出,起跑是有讲究的,因为最初的优劣有可能决定最终的结果。不仅体育领域,各行各业其实都非常注重“起跑”,比如教育,不是就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吗?

  重视“起跑”已成为许多领域和体育项目的共识,中国足球早已高度关注后备力量的培养,从本赛季中超联赛开始,推出相关政策,着意锻炼23岁以下运动员,韦世豪、邓涵文等一批选手脱颖而出,他们肩负着中国足球未来振兴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起跑”。

 强调“起跑”是必要的,与此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其中的细节,因为“起跑”姿势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近日,日本足协同样出台了“U23新政”,目的是助力其国奥队冲击2020东京奥运会奖牌。在诸多内容中,“去海外进行高强度的拉练以及多参加友谊赛”引人注目。日本横滨水手队青训教练小原章吾认为,通过长途跋涉和严峻比赛环境的磨砺,可以促进年轻球员成长,这样的锻炼比J联赛更严格、更有效。

  日本足协显然想通过海外拉练增长其23岁以下球员的见识,丰富应对各种比赛环境的经验,使队伍参加2020东京奥运会时更具实力、更为成熟。

  这对中国足球理应有所启示。仅就目前23岁以下球员的培养而言,中国足球的反应并不缓慢,而且略微领先。不过,我们的“起跑”姿势对照日本足球的做法似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怎样完善,使我们的“起跑”更加完美,它会关乎中国足球今后的“疾跑”“途中跑”和“冲刺”。

  “起跑”并不复杂,但将其做到极致却不容易,因为其中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成败。“我要上奥运·中国国奥队选拔赛”第一阶段的争夺已经结束,这便是中国足球为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起跑”中独有的“姿势”和优势,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查漏补缺,如同准备高考那样,力争万无一失。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