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体教配合、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

  是“管脚下”,还是“管天下”?在上海体育局巡视员郭蓓看来,抓业余训练只是在“管脚下”,而发展青少年体育则是在“管天下”。郭蓓认为,学训矛盾是一种现象,原因是没有认清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份。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尤其是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运动员,他们的主业是文化学习,他们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健全人格的形成。体育与教育都是要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体育部门要有胸怀,要换位思考,把青少年体质放在第一位。体育部门也要有办法,要多部门参与,要在机制上下工夫、在部门协同上求突破,要创新理念、体制和办法。因此,对于青少年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体教结合是最佳路径选择。从体教配合、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是工作理念、目标、任务、平台的融合,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各有侧重,互相不可替代,但是互相可以依存。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项目中心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培训班上,郭蓓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上海开展体教融合工作的宝贵经验。
    上海通过积极转变理念,创新制度设计,加强体教结合的政策引领。1999年,上海启动了体教结合,体育和教育两部门共同下发《关于上海市“教体结合”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定位在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16个字的指导思想。201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的八条工作任务。随后“双八条”得到继续完善,升级为“双十条”《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并在此前的16个字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增加了“多元共治”四个字。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让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履行政府职责,加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青少年公共体育向服务提供方式多元化发展。郭蓓举例介绍说,上海从2004年开始启动“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由政府拨款,体育和教育部门分工合作,同时与游泳俱乐部等建立合作,取得了成效,2017年培训学生11万余人,合格率近77%。此外,由于编制内教练员队伍无法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上海实施了“草根教练计划”,让编制外的教练发挥积极作用,从起初的E级足球教练员培训,到如今已推广至篮球、射箭、旱地冰球、高尔夫球等多个项目。从2015年开始,上海还开展了三大球项目公益培训,随后培训项目扩大至11个项目,今年还增设了青少年社区运动会。全部公益培训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并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评估。
    “我们提倡‘主动服务学校体育’的理念,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郭蓓说。就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专业教练员、优秀运动员走进了校园,体育人服务教育课改工作,举办了体育师资专项技能培训,校园三大球联盟成立,学生们也有了更多观看高水平体育赛事的机会。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坚持多元办训的理念,创新后备力量培养途径。学校办起了高水平运动队,例如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建了冰壶队;新增项目原则上不办体校,而是委托社会力量办训,如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徐根宝足球训练基地等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秉承“为了每一个运动员终身发展”的理念,上海通过强化优质教育援体、体校文化教育督导、赛前文化测试等方式来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在上海,市级体校与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托管关系、区级体校体教联合办学;从2013年起,体校文化教育督导纳入了市教委督导体系;2012年开发了运动员文化测试网络平台, 2014年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实现了文化测试全覆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