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加强体教融合 体育人才辈出

  短跑名将张培萌、跳高名将王宇、跳水名将林跃、排球名将刘晓彤,这些代表中国队征战世界大赛的体育明星都输送自北京市海淀区。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海淀区共输送6名运动员,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两金。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海淀区培养输送的76名运动员,代表北京市参加了游泳等20余个项目的比赛,共有22人获得了奖牌,为北京代表队贡献金牌6枚、银牌1枚、铜牌8枚。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充分发挥体教结合优势的结果。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副局长白雪罡在近日举办的国家体育总局系统项目中心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上,介绍了海淀区体教融合工作经验,为广大青少年体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白雪罡坦言,领导重视最为关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区体育局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及业余训练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为,为我所用,共同发展”是区体育局多年来一直遵循的理念。多年来,区体育局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区下辖的四个体校的项目为龙头,与学校建立广泛联系,和基层学校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等方面达成共识。同时对于从事青少年业余训练的教练员、体育教师给予相应的支持,让他们享受与体育局的教练员同等的待遇。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也是体教融合的关键。白雪罡介绍说,教练员除每年必须修满72个学时外,区体育局还专门组织以体校为单位的研讨学习、集中培训、专题论文报告会等,提升对青少年的业训水平。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和激励机制,将不合格的教练员转岗,对基层学校反映的不良教练员及时调回。要求派出的教练员,真正做到体校、学校领导满意,业内同行认可,学生家长、学校老师拥护,运动员、学生爱戴的优秀教练员。

  “海淀区各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都是在校学生,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练员要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体育队伍结合起来。”白雪罡说,“坚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是我们长期遵循的原则,是体教融合的主线、生命线,对此必须坚持,绝不动摇。”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海淀区已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做法。白雪罡介绍说,区体育局采取了符合区情的办学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培养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体教结合的目的;坚持竞训合一,按需办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服务青少年业训工作,开展体能训练,效果显著;体教结合促进“三大球”项目开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主动作为,冰雪运动基础逐步夯实。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海淀区已在科技助力科学训练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每年增加科研所设施的投入,跟踪重点放在田径、游泳、柔道、举重等项目,负责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骨龄确定、选材、训练跟踪等。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的科研人员合作,共同为海淀青少年体育训练提供科技保证。建立了集骨科、针灸科、推拿科、理疗科、康复科与运动功能训练于一体的海淀体育科研所运动康复中心。与此同时,通过与海淀区高等体育院校的密切合作,由体能训练专业或相关研究方向的实习生下队开展体能训练,为运动队提供体能训练指导。目前已在柔道队、摔跤队、武术队、羽毛球队等运动队每周开展两次体能训练。同时体能教练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竞技特点,结合专项素质综合考虑,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训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