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以奖代补推进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

  在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新格局中,上海迈出了尤为重要的一步,出台《2017年上海市级体育社会团体专项资金奖励意见》(以下简称《奖励意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进一步激发体育组织活力,完善体育管理架构,逐步引导体育组织走向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体育类社会组织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体现,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上海,目前已登记成立的市级体育类社会团体达92家、社会服务机构60家、基金会4家,体育组织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为推动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探索尝试,上海去年《奖励意见》出台后,发布申报指南,明确具体申报要求;设立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委托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2016年度在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赛事活动、体育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市级体育类社会团体,进行指标评估并给予资金奖励。奖项共分三大类,其中单项奖励5个项目,综合奖励1个项目,创新奖励2个项目。

  历时半年的申报,审批,评估,16家体育类社会团体脱颖而出。既有荣膺公共服务奖的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又有获得人才培育奖的上海市篮球协会;既有拿到对外交流合作奖的上海市龙狮协会;又有斩获管理规范奖的上海市跆拳道协会;既有独揽创新项目奖的上海市花样跳绳协会,又有获得优秀赛事活动奖的上海市围棋协会……

  这批入选的社会体育协会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如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从2011年创办上海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历经七年发展,办成为全国性IP赛事,从首届300余人1条线路、7个点标,发展到20000名选手分成37条线路,借助公共交通跨越近300个点标,穿越城市脉络。以“全民参与、全城热动、全能体验”的特性而成为城市体育名片作了有益探索,获得了综合奖励。

  同样捧得综合奖励的上海市木兰拳协会,协会主席应美凤三十年潜心研究, 将中国武术之刚健和现代健美操之柔和为一体的健身拳术, 创编出十八个木兰拳套路。三十多年来,木兰拳从上海传遍全国,拥有了数十万会员,还在日本、美国、新加坡、新西兰、荷兰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纷纷成立协会组织。从1990年始举办国际木兰拳邀请赛,去年的参赛规模已达3000多人……

  上海市乒乓球协会评上了优秀赛事活动奖。协会每年民间业余赛事不断,草根选手们球技逐年提升,水平堪比专业。2017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乒协在发展推广营造良好氛围上作了探索。从元月市民迎春公开赛到甲级总决赛,从丙级、乙级晋级总决赛,三级赛事,逐级竞争,参赛总人数为4000多支队25000多人次,几乎贯穿于全年。

  社区体育是上海全民健身工作创新重点,为社会提供更优质公共体育服务,近年成立了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为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与协会自我管理的有机衔接,社区体育协会承接了市体育局公共体育服务配送项目,把“你点我送”做成亮点。构建网络平台,社区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科学健身讲座和技能指导服务。截至2016年12月上海的213个街镇已成立164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覆盖率超过了市街镇的77%,推进了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由此上海社区体育协会获得了新兴组织奖。

  参评的体育类社会组织觉得工作有价值,有归属感,更有抓手,在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上起到了引领作用。主管部门表示,新一年还需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职能明确、自身建设能力上,扎实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为助力上海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添砖加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