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会中健身忙展现乡村群众健身新方式
大年初一,河南浚县某村的村民江玉梅早早起来,去村里的集合点,为当天盛大的社火表演做准备。一年一度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从正月初一开始,到二月二为止,最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
高跷秧歌、舞龙舞狮、旱船表演……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古庙会和社火表演不仅给大家带来浓浓的新年气息,也不失为乡村群众的健身新方式。
高跷秧歌齐上阵
和往年一样,除了是秧歌队队员外,江玉梅还担任队内的化妆师。江玉梅一边给队员们化妆,一边和记者聊:“在农村,秧歌就是我们的娱乐加健身活动,跟姐妹们一起抹个红脸蛋儿,扭扭秧歌,我们就很高兴。现在手机上的信息很发达,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去健身房健身,但是农村没有这样的条件,干脆我们就拿秧歌健身。农闲时候一起组织排练,逢年过节或是喜庆日子演出。平时吃完晚饭一起和姐妹们在大街上扭扭,就和广场舞一样,日子也不单调。”
高玉梅的大儿子是今年高跷队的主力,也和我们分享了他踩高跷的感受:“从小受村里的气氛感染,从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绑腿上跷了。小孩儿重心低,高跷比较好练成,几个月就能学会。后来每年大大小小的高跷表演,只要我在家都会去参加,每次一场走下来就是好几里地,而且绑腿和高跷都很重,等于在负重走,解绑之后都会大汗淋漓,比运动还累,这也是农村一种特色的健身方式吧。我在网上还看到现在有一种街舞高跷,是在传统高跷中加入街舞元素,有很多空翻、转身动作,看起来很新潮,我正打算学,以后还能带动村里的人把高跷长期发展下去。”
舞龙舞狮乐趣多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台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而舞狮则是其中的传统项目之一,主要形式有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窜火圈、追逐、爬行、双狮争球等。说起项目,舞龙舞狮队的领队很是热情:“舞龙舞狮是最健身的一种表演,整个庙会表演里就属舞龙舞狮最费体力,因为要一直动,一刻都不能松懈,一串舞龙十几个人,一旦有一个人掉链子,就舞不起来了。舞狮也是,一个狮子要四个人,还要一直做滚动、翻越的动作,需要很强的身体素质。有的高难度动作需要前边人一步蹦到后边人的膝盖上,这对膝盖有很强的冲击力,所以这个动作我们也只挑经验丰富的老伙计,他们能掌握住诀窍,知道利用缓冲减少损害。”领队告诉记者,为了当天的表演,队员们从早上四点就开始准备了,“不止是我们,四邻八乡的十几支社火队也都早早集合,一一摆开了架势,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你耍高跷,我扭秧歌,他练背阁,唢呐吹,锣鼓响,空气都是热闹的,过年嘛,就图个喜庆!”
浚县舞狮跟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真刀、真枪,有很多都是从小习成的童子功。武术队队员说:“我们每次庙会表演都会排练一套动作,大家都有基础,可以在一起交流一下心得,帮助彼此长进,我觉得挺好的。而且农民也没啥其他的娱乐活动,每天练练武术打套太极,比打麻将健康多了。”
乡镇庙会上的社火表演很多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把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所以有浓浓的人情味儿和年味儿,还有很强的现场感染力,让观众也跃跃欲试。来自河北的赵先生说:“我试了试舞龙,首先杆很沉,举起来就很费力了,还要拿着舞杆变换各种角度,做出各类动作,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舞龙舞起来确实很好看,以后有空了可以再多感受一下这种传统运动。”
相关链接 浚县正月古庙会
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河南省浚县的大型民间传统集体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二,与山东泰山庙会、山西白云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并称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
浚县正月古庙会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当时的人们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由此形成,只是规模较小,人数也少。随着浚县城千余年的发展变迁,庙会规模也逐渐扩大,到明代形成了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基本规模。
如今,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正月期间,每天从周边各地来这里观光游览者多达几万人,高峰期有30多万人。
浚县正月古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传统体育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庙会上三层人叠起的高跷、太师椅上高空翻滚的舞狮、盘鼓、秧歌、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表演无时无刻不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让游客大饱眼福。
活动期间,初一、初五、初九,正月十六是古庙会的最高潮,这几天民间社火队及一些艺术表演团体会在两山之间走高跷、耍狮子、舞龙、跑旱船、放火铳、耍杂技、唱戏曲,锣鼓震天,热闹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丽的中原文化景观,是观瞻豫北一带纯朴民风民俗的绝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