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健身气功实现跨越发展

  2013年,《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一明确了目标任务、对策措施的顶层设计,为健身气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带领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紧紧围绕落实《规划》,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推动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健身气功工作进入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态势。

打牢发展基础

  扩大阵地,让更多人了解健身气功、喜爱健身气功是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基础。多年来,全国各地健身气功站点数量稳步增长,健身气功习练者队伍逐年壮大。截至2017年底,站点总数达到32838个,习练人数达到489万人,分别较2013年增长了112%和226%。在实施“和谐站点”工程的过程中,重数量更重质量,推动全国各省区市把站点设立纳入各类考核,并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中老年人早已不是健身气功习练者的唯一主力军,健身气功还走进了更加年轻的群体,大中小学生成为新生力量。2017年,健身气功被列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7部委下发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成为被鼓励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打破了以往校园推广的政策限制。举办健身气功夏令营成为推动健身气功“进校园”工作的重要方式。截至2017年底,全国开展健身气功习练活动的大中小学校超过1000所,习练人数达到100余万人,占全国习练健身气功人口的20.4%。

  骨干力量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每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都要组织各类面向健身气功社体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群体的培训班。截至2017年底,健身气功指导员达到249373名,裁判员达到21240名,分别较2013年增长了244%和754%。

打造品牌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健身气功被列为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以全运会为牵引,着力打造了健身气功项目服务群众的交流平台。切实做好全运会群众比赛的选拔工作,推出气舞品牌,同时着力抓好新规则的制定,有力保障全运会健身气功比赛的顺利进行。此次比赛所有参赛队伍都获得奖牌,充分调动了各参赛队伍的积极性,预决赛全部实现了零申诉,充分体现了赛事的公平公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围绕“我要上全运”主题,全国共开展“百城千村”展示大赛1343场,参与人数超过82万人次,全年举办省级及以下赛事活动1970场,较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加强了竞赛组织方式改革。组织专家对竞赛规则进行修订,细化功法扣分要点,完善演练分的划分,推出气舞打分细则,保障了全年比赛的顺利进行。全国高校比赛首次与大体协联合发文,体育院系和普通院校组分开比赛;依托地方体育局创办了中国(武当山)国际易筋经交流比赛大会,尝试探索举办单项功法赛事,完善健身气功竞赛体系。全国站点联赛、高校比赛、“百城千村”展示活动以及单项功法国际比赛等品牌赛事,再加上各地组织的各类展示活动和比赛,形成了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人群性交流比赛、活动联动的工作格局,覆盖城乡,横跨全年,为习练者搭建了更加多元的交流展示舞台。

改革管理方式

  以管理方式改革为动力,着力拓展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全国各级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加强了协会组织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建立省地县级管理机构745个,建立省地县三级协会681个。与此同时,各地经费投入力度普遍加大。2017年度省级平均投入达到约153万元,年度投入总额达到4743万元,比2013年度增长了219%。

  与此同时,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2017年,5个试点省市共建立各级协会组织151个,比上年增加55.6%,实现了省级和地级协会全覆盖,县级协会比上年增加了77%,协会组织经费投入方式开始破题;站点服务中心建设形成了蚌埠公益模式和国奥市场模式;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的模块和功能都已成型,开始在试点省市试运行;试点省市俱乐部数量、站点数量、习练人数、指导员数量都比往年有所增长,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提高,正在形成一些可复制的经验,试点工作的带动引领作用有效发挥。

  以社会化职业化为方向,着力推动了服务群众的方法创新。段位制推广工作打开局面。完成了《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考试大纲》出版发行工作,立项开展《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教程》研制,探索结合全国性比赛、培训开展套段考段。职业指导员等级标准研究取得进展,等级标准初稿初步成型。运动处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培训活动尝试市场化运营。

  2018年,健身气功国内推广将继续完善竞赛体系的创新工作,加大健身气功骨干培训工作,着力落实好段位制推广普及工作,完成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提出科学考核评估办法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