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家机关网球协会探索社会组织办体育

  中央国家机关2018“公仆杯”网球(小)团体赛近日在国家奥体中心开赛。今年的小团体赛采取了降低参赛门槛、不限性别和年龄的组队方式,共吸引62个部门的128支队伍报名参赛,创造了此项赛事参赛规模的新纪录。而这仅仅是国家机关群众性网球活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成立于2010年5月的中央国家机关网球协会(以下简称网协),经过多年发展,参与活动的人数从最初发起时8个部门的几十人,发展到2016年底时共有70余个部门参与,参加活动人数达5500余人、注册会员超过3200人,累计参加培训和比赛人数接近10万人次,形成了天天有培训、周周都办班、月月有比赛、常年有交流的工余活动格局,被称作“中央国家机关文体协会中活动最常态化、影响力最大的协会”。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网协摸索出诸多成功的经验做法,同时也达成了创立协会时的初衷。网协主席王钧说:“回顾过去的七年,网协始终贯彻落实党的体育方针和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推动国家机关群众性网球健身活动开展,坚持群众性、经常性、工余、规范的原则,确立了以培训为基础、以竞赛为杠杆、以交流为纽带、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的业务方针,形成了天天有培训、周周都办班、月月有比赛、常年有交流的工作格局,构建了‘健康身体、快乐生活、勤奋工作、和谐环境’的文化理念,强化了健康廉洁的消费意识,建立了顺应市场化改革和大众体育趋势的会员制,实践了以会费为基础、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依托、以社会公益赞助为补充的经费筹集模式和化私为公的财务管理平台,逐渐减少活动的行政和福利色彩,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贯彻党和国家体育发展改革的精神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要求,尝试走社会化融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人民公仆与广大群众密切沟通的健康桥梁,拓展出一条社会组织办大众体育的成功道路。”

创新机制促发展


    没有网球普及推广,就没有群众性网球。网协始终把群众性放在首位来谋划发展,布局工作,设计活动。培训是网协业务工作的重心。因此,即使在网协初创时期活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也回绝了主动找上门却排除赞助培训及女子和老年网球活动的企业。网协通过打造竞赛品牌,寻找公益赞助,把争取到的赞助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普及培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始组织团队培训,在工余免费提供场地和教练,以部门为单位召集人员组织培训,当年参加团队培训的人数就接近1500人次。第二年又推出了周末分类培训班,每月一期。第三年实现了天天有培训、周周都办班的培训格局,全年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网球培训作为网协首要业务、首要支出的位置从未改变,一直发挥着中央国家机关扩大网球人口、稳固主阵地的作用。2010年以来网协共培训累计44923人次。
    扩大网球人口靠培训,巩固培训人口则要靠竞赛。网协把比赛作为撬动网球普及的杠杆。第一年举办了四次比赛,第二年做到了双月有比赛,第三年则是月月有比赛。普及阶段的赛制区别于专业网球比赛的淘汰制,多采用小组循环,为的是提供更多的上场实践机会。同时还照顾网球弱势群体,从第二年开始便设立了女子和老年比赛。随着普及面的扩大,赛制也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和完善。2010年以来参与竞赛人数累计41301人次。
    今年网球(小)团体赛首次启用信任制基础上的让分机制,这一机制也让更多人参与到赛事中。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便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她说:“这一举措非常好,能够鼓励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比赛中,同时也激发起更大的兴趣,更多地参与到网球活动中。”从2013年开始,只要不出差、有闲暇时间,华春莹都会积极参与到网协周末的培训和活动中。最让华春莹开心的是她的球技不断得到提升,收获了身心健康,缓解了工作压力,提升了工作状态,更能以球会友,分享运动快乐。她希望网协的活动能够持续举办下去,带动更多人参与网球,享受网球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社会化转型求跨越


    多年的发展经验中,网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新路。网协从大众体育的实际要求出发,摆脱了单纯依赖福利性拨款的惯性思维,努力做到多管齐下,除了上级部门、组织的经费支持和收取的会员会费,还积极探索争取社会公益赞助的新模式。国家机关工委领导曾把网协的经费筹集模式形象地概括为“政府给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筹一点”。正是这种模式的创新把网协推入了更优的社会组织运营轨道。
    在争取社会赞助的过程中,网协始终坚持公益性定位,防止片面商业化倾向。即使是在起步的困难阶段,在洽谈赞助条件时,网协都首先明确赞助的公益性质。网协委托工会联合会授权国奥利贤(北京)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网协活动,并主办了广受网球爱好者欢迎的“天天有网球”系列活动,同时向公司明确提出了“网球为本、公益为先、积极拓展市场、打造特色品牌”的要求。
    对机关工会工作模式十分熟悉的中央国家机关网球协会主席助理崔晓凯也对网协“不寻常”的发展方式感慨良多。他说,网协从国家机关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扩大网球爱好者队伍,从爱好者中发现志愿者,把志愿者培养成组织骨干,让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弱化行政色彩。同时为处理好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和网球健身活动经常性的关系,网协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活动的工余原则,即国家机关网球健身活动除老年比赛外,一律不占用工作时间。所有的培训、竞赛,包括到京外交流,都是利用下班后和周末节假日进行。实践证明,这既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更是活动能够保持经常性的重要前提。因此,也得到大多数部门领导、工会组织和网球爱好者的理解和支持。
    “希望网协探索出来的新路子能够为更多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让体育事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展壮大。”王钧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