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青少年宫为“武术进校园”扩宽空间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有些紧张,所以发挥不算好。不过,我看到的对手也实在太强了。”在完成自己的最后一项枪术比赛后,10岁的北京房山良乡第四小学学生屈湘周这样总结自己的这次比赛。
    屈湘周参加的是2018全国青少年宫系统武术套路比赛总决赛,与一些孩子被父母逼着送去学武不同,习武3年的他是真的喜欢武术。3年来,他已经参加过区、市级别的青少年比赛,拿过各种金、银、铜牌。主练长拳、枪、剑的屈湘周认为,学武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学武让我的学习意志更加坚定,身体也更强壮了,不易生病。”
    当然,能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对于屈湘周这样在青少年宫学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作为一个由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搭建的高规格赛事平台,这些利用业余时间学武的孩子走上国家级规格的赛场,紧张自然难免。
    近年来,“武术进校园”一直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点做好在校学生的武术启蒙和培训外,离开校园、利用业余时间在青少年宫、社团、俱乐部习武的这些孩子也一直是管理部门所关注的。担任今年总决赛仲裁委员会主任的是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九段徐伟军,他说,全国青少年宫系统的比赛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它意味着,武术进入到青少年群体又有了非常广阔的空间——除了各类中小学校,还有少年宫、社区等众多青少年活跃的场所。
    这次总决赛只有两天时间,赛程也非常紧凑,虽然孩子们的水平明显呈参差不齐的状态,但武术习练的热情普遍都很高。很多队伍是家长、教练、孩子一起过来参加比赛,除了学习交流增长见识,也算暑期的一次出游活动。
    徐伟军说,身体强才能少年强、少年强国家才强,如何让武术这项传统的运动持续扎根到青少年群体中,需要我们有好的想法。首先,作为组织者、引领者来说,对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武术运动要有一个认同,而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武术,必须坚持“运动+教育+文化”的原则,在青少年中要建立武术的价值体系;其次,武术进校园目前主要还是利用课外、课余的时间,而武术进课堂也应是重要目标之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武术进校园的教育功能。
    徐伟军说,习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运动只是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孩子们的精神,就建立起它完整的价值链。他认为,要实现武术的教育功能这个目标,还需要武术人做更多的工作,“例如我们的一套拳法要想成为学校课程,除了要做出教学大纲,还要制定教学目标、实现途径、课堂常规、学生举止行为规范等等,要按照教学规律将其教学规范化,还要建立评价体系、赛事体系,一旦我们将这些模式做出来后,未来教育管理部门才会有很大积极性参与合作。”
    徐伟军认为,目前,青少年业余赛事体系缺乏教学大纲、评价体系的引领,所以相关比赛也没有大纲可以遵循,有时难免会硬套竞技武术、群众武术赛事体系的模式。不过,这几年青少年宫的武术套路比赛在不断改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宫系统的教练、老师由于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他们对孩子的工作态度、教育方法等各个环节非常值得学习,如果武术能通过这些人加大推广力度,那么对于未来的推广意义非常深远。他说:“目前我们的武术专业队、院校生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各级武校,这有点单一,如果能发挥青少年宫的作用,无疑将对未来武术项目的后备人才、院校生源等起到巨大的补充。”
    徐伟军说,青少年宫的孩子很多一周才训练一次,就有了如此水平,如果能在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上再有所突破,那么他们会练得更好。而这就要求武术人要结合少年儿童特点,在项目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创新,同时在项目设置、内容标准化上不断规范。(转自9月7日《中国体育报》08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