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引入体医结合新模式

  这个国庆节,家住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的黄阿姨依然来到乐活空间报到。自从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来这里锻炼后,72岁的她成了这里的“老客户”,因为通过这些日子个性化的锻炼,困扰她多年的失眠问题大大改善。“不用吃药,现在可以睡得很好。”黄阿姨告诉记者,在这里,不仅能得到专业的健身指导,还能跟老朋友聚聚,日子过得比以前更丰富多彩。
    作为沪上首家全人群健身房,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专为老年人打造的乐活空间,如今融入了“体医结合”新模式。

运动治慢病 提升社区老年人健康水平

    两个月前第一次来到乐活空间,康复治疗师首先为黄阿姨测试基本体质数据,建立健康档案,然后制定适合她的运动方案,并进行运动健康跟踪。针对长期困扰黄阿姨的失眠问题,康复治疗师推荐黄阿姨使用水平律动床,通过机械力增加肌力,促进消化,有助于睡眠。“除了每次在水平律动床上躺15至30分钟,推荐黄阿姨骑卧式健身车,这样不会加重她关节的负担,再配合力量训练下肢。”
    律动系列产品是由尚体健康科技自主研发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康复器械,包括水平律动床、垂直律动平台等。
    尚体市场部总监余晨洁告诉记者,“从以前的社区健身苑到现在的乐活空间,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活动腿脚,而需要高品质的服务。乐活空间创建的初衷就是体医结合,通过运动改善老人的失眠、便秘、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病。”

“体医结合”新模式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有15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其中500平方米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乐活空间。专业的健身设备、丰富的课程设计、温馨的锻炼氛围,科学的健身指导,加之每月99元的亲民价格,让更多的社区老人走进健身房。
    “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生活更有质量、更有活力?”这是殷行街道党政班子结合街道人口结构的实际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殷行街道常住人口近20万,老龄化程度达到43%,这是非常庞大的老年群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殷行健身中心引进了尚体,政府与市场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政府提供1500平方米作为健身载体,既对接了政府需要提供的服务,也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殷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孙辉表示。
    孙辉告诉记者一个数据,市东医院每年门诊量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长,其中殷行街道老年人群居多。“目前,殷行街道考虑在辖区南北再挖潜,争取通过政企合作,能够再建设1-2个市民健身的去处。在健身中心嵌入医疗,殷行模式2.0能更好地适合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从而让老年人的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活力。”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沈玉芹认为,社区型老年运动健康中心给社区老人运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群体运动,充满趣味性,易于长期坚持,在专业指导下的运动康复更加安全有效。“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是主要的慢性疾病,而且心血管疾病是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呈逐年增加态势。运动训练恰恰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奠基石。”

从养老到健老 退休生活可以很优雅

    上海是较早开展运动干预防治慢病的城市,近年来,上海推出“社区主动健康计划”,其中的“1+1+2”社区工作团队模式,对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通过综合防治的方法,接受科学健身指导,培养市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上海市体科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表示,通过运动治慢病、治未病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科学运动更能把健康防线前移,这种理念正不断深入体现在市民生活中。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雪萍多年来跟踪老年人健身项目。她说,“在养老院,有很多通过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案例。我们要关注全人群的健康,七八十岁也可以健康优雅地生活,而不是躺在病床上。”
    对政府部门而言,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兜底线”的原则,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同时要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扶持、帮助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从而让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殷行模式”既是对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的探索,也为全国的全人群健身提供了示范。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盛志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有2.47亿老年人,养老在向健老方向发展,殷行街道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乐活空间,对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有积极的意义,希望这种模式能在全国普及。(转自10月12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