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进校园上海市冰雪顶层基础两头发力

  第五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日前在上海启幕,这是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第一次走出北方,跨过长江。现场表演团队中99%的孩子来自申城,100位旗手则由松江区大学城六所大学的学生组成,他们携手演绎的冰雪奇缘,让人置身于梦幻的冰雪世界。

  感叹绚丽的冰雪场景的同时,不禁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五年前。对于全年缺雪的南方城市上海而言,那时候冰雪运动是一张白纸。

  但上海冰雪运动的起步没有采用传统的体制内培养方式,而是选择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体教结合”模式,规划出一条依托社会化俱乐部结合校园的发展路径。

  作为“北冰南展”在上海的首个展示项目,冰壶成了“体教结合”的第一块试验田。2012年2月,上海首个冰壶馆落户松江大学城体育中心,冰雪运动开始在上海生根发芽。大学城里的8所高校相继开设了冰壶选修课,场馆开放时间根据学生课程调整安排,并提供专业的冰刷、鞋子等器械。据数据统计,2017全年上课人次达到15082人。

  素有“冰上围棋”之称的冰壶,在中学校园开展同样火热。华东模范中学早在2013年便开设了冰壶课,由于条件限制,学生需乘坐大巴前往20公里外的冰壶馆训练。“一去就是半天时间,学生很辛苦,特别是周五晚上7至9点的训练,回到学校都10点了。”体育老师冯巍话锋一转:“但他们真的很喜欢冰壶运动,别看上海属于南方。”

  并非专业运动员出身的冯巍,凭借着对冰壶的热爱,五年前开始与学生们一起成长。冯巍说:“最初跟队员都是零基础,每年制作宣传视频与理论课件,讲解比赛过程、陆地动作、基本出壶动作,我都鼓励孩子们先体验获得快乐。自己会参加教练员专项培训班、咨询专业教练,课上跟着学生共同学习、训练。”

  以“初中多样化、高中专业化”为指导思想,华东模范中学冰壶运动的学生来自预备班、高三等各个年龄段。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冯巍曾带着学生到长春集训,那一段经历让上海的这些孩子印象深刻。“开拓了视野,跟‘北冰南展’中真正的北冰接触后,他们回来后明显训练更刻苦了。”

  对于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具有观赏性的冰雪运动,上海则注重国际大型赛事所带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近年来引进了世界杯分站赛,并创新打造了以城市命名的“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等顶级赛事。

  观赏性提升,冰雪运动的社会参与度也显著改变。2015年4月,浦东新区率先在19所学校中小学实行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冰上体育课”,首批接受滑冰启蒙教育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人数超过千人,临沂二村小学、新世界实验小学等学校还建立了校内特色项目。

  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的提出,北京冬奥会的推动和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南展西进东扩”的部署,作为冰雪运动东扩“桥头堡”的上海,群众冰雪运动蓬勃开展,再度掀起一股热潮。

  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加快,目前上海已有15块冰场、6个室内滑雪场所。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冰壶原有项目基础上,新增雪车、滑雪和速度滑冰;以冰为主的俱乐部发展到目前冰雪、轮滑等共计15个俱乐部(单位),其中冰球从7支队伍激增至30支,每年冰球赛近600场。冰上项目已普及近40所学校。每年参加各类冰雪活动(训练)的人数达30多万人次。

  冰雪入校园,是上海整个冰雪运动发展的一大特色。借助举办“全国大众冰雪季”的契机,上海日前也全面启动了加快推动冰雪运动向校园普及的工作,将通过开发中小学生冰雪运动读本,逐步构建完善赛事体系,举办冬夏令营、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大力发展群众性尤其是青少年冰雪运动,在推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中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转自12月10日《中国体育报》09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