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服务精细化提升市民健身幸福感

  体育场馆人群拥挤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想运动时不知哪里有运动场地,因周末节假日闭馆导致白跑一趟……不少运动爱好者都曾遭遇过这些“尴尬”问题。如今,得益于上海市静安区“互联网+体育”平台推出的共享运动场,运动者乐开了花。
    “共享运动场”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信息的限制,让球场更好地利用起来。2017年,位于新马路262号的交通公园和临汾路1633号的东茭泾绿地,率先成为首批试点投入运营。只要拿出手机,就能在线上搜索周边球场、寻找同样体育同好者等,轻松实现从预约场地到支付费用操作。
    对于上海的中心城区而言,体育场地资源本就紧张,加上区域分布差异、信息传递等因素,时常出现部分球场人员满额,另一些则无人问津的窘境。“无人化”的共享运动场落地静安,降低了每片球场的人员管理成本,也有效缓解了场地利用率不均衡的现象,安装的监控探头还为运动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智能科技引领,让精细化体育服务更便民,静安区坚持提升市民健身幸福感的举措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认可,目前全区的市民运动场都已实现“共享”。
    静安区的体育服务精细化还体现在赛事体系建设方面。元旦迎新跑早已成为静安区乃至上海市受追捧的活动之一,作为2019年首场体育活动,今年迎新跑除新增10公里竞速跑组别外,还推出“红蓝对抗”赛制与以静安寺梵幢为主题的奖牌,增加赛事的观赏性和含金量。4800名跑者将从静安公园出发,穿越南京西路高端商务商业带、苏州河人文风光带,展示“国际静安、奔跑福地”的城区形象。
    打造更多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体育赛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静安区在体育方面的软硬件都得到极大发展。截止2018年6月底,静安区已有649处健身点,8座街道百姓健身房,21座公共健身运动场,34条市民健身步道,6座区级健身场。
    静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鲍英菁表示,静安一直倡导体育是民生、文化、精神、服务的理念,2019年在全民健身、各类体育赛事等方面的体育预算达到一亿元。明年要继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政府承建的健身馆、健身场所继续推广智能“共享运动场”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手段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精准适宜的体育配送课,对全区综合性场馆、对外开放的校园体育场所进行升级改造,挖掘小区附近体育资源,推进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让市民就近就便健身。(转自12月14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