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模拟飞行锦标赛暨VR飞行挑战赛举行

  现如今,大学已经作为航空科技、VR(虚拟现实)科研与应用的主战场,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飞行驾驶和空中管制等方面,对职业飞行员进行培养训练。

打造航空体育发展新引擎

  “模拟飞行运动和竞赛提供了每个人安全地了解飞行世界的机会。”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副主任丁鹏说。
  据了解,虚拟现实是一种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使用自然的交互形式进行操控应用,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近日,2018年全国高校模拟飞行锦标赛暨VR飞行挑战赛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举行。赛事分为专业飞行组和VR飞行组两个组别。通过来自全国49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预选赛的层层选拔,最终116名高手突破重围,进入了决赛的激烈角逐。
  丁鹏表示,本次赛事是第2届举办,旨在促进航空体育与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引领模拟飞行运动与青年人就职就业教育的结合,推动体育产业与区域创新经济联合发展,打造航空体育发展的新引擎。
  该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主办,北京云安通航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游极虚拟现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聚焦青少年模拟飞行航空教育

  决赛同期,组委会还举办了“中国模拟飞行与职业飞行人才培养峰会”, 首次将职业飞行人才培养的话题聚焦在青少年早期的模拟飞行及相关领域学习和民众的航空素养提升上。
  此次峰会中,我国飞行院校相关人士、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专家学者及专业设备制造企业代表,就“如何打造一个以模拟飞行航空教育为核心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这一话题共同发声。
  模拟飞行项目主管孙涤非介绍说,模拟飞行既是服务于飞行员职业培养的重要工具,也是最符合中国国情、政策、时代精神和中国人性格特点的航空教育平台。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出台的《全国模拟飞行运动管理办法》无疑为这项运动的发展插上了标准化的翅膀。
    据了解,依据此办法,以全国性竞赛培训为核心平台,已对我国模拟飞行学员、教练、模拟飞行设备、培训中心统一进行标准化管理。

竞技飞行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

  在本届比赛中,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代表队凭借扎实的航空理论基础和精湛的飞行操作技术,分别荣获高、低年级组团体第一名。
    “在一个星期的集训中,我们互相交流讨论,分析评分标准和技术细节,大家都非常积极。”取得第三名的许韶军激动地说。他在比赛最后着陆阶段,比较紧张,接地过载,滑跑偏离。他说:“当时采取措施的速度没有那么快,而是维持了原有的飞行状态。模拟飞行让我意识到它对于真实飞行的重要性。“
  航管中心运动飞行部主任韩兆方表示,通过本次竞赛平台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将激发大学生对前沿科技的兴趣、对飞行行业的向往,达到促进大学教育校企结合,激发串联科学灵感和创新思维,带动学生的就职就业,使模拟飞行项目形成产、学、研、赛的发展格局,实现人才聚集、产业迭代的发展目标。(转自12月14日《中国体育报》08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