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体育 打造新型青训体系势在必行

  少年强则中国强。从规范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到丰富的冬夏令营活动,再到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的宣传推广活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心。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也特别关注青少年体育的开展。
  当运动员,任职体育官员,成立俱乐部,今年44岁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我国首位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有过很多经历,如今也拥有多重身份,在她今年的提案中就有关于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的内容。“2013年,我在上海成立了滑冰学校和滑冰俱乐部,六年的时间在不断地成长。去年我们一共有九个孩子进入短道速滑国家青年队以及跨界跨项的队伍,我非常开心。”杨扬说,时代在变,很多事情也在变,比如如何能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我们小时候是通过选拔,通过定向培养,才能一步步地进专业队、省队、国家队。然而现在不是了,现在滑冰更多的是孩子的意愿,他只要喜欢都可以滑。参与的人更多了,塔基更稳固了。”
  竞技体育想要更好、更长远地发展,后备人才结构更加健康有序,一定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离不开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池建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巨大成就,这依托于当时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三级训练法,即业余体校、专业队、国家队,层层选拔为上一级输送人才,现如今三级训练法受到严重的冲击,池建说:“最基层的业余体校基本没了,随着机构改革,基层体校没有经费保障,县区体育局基本撤销。此外,过去没有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没有准确把握全面育人的理念,运动员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然而竞技体育成材率很低,优秀运动员的背后不知有多少运动员作为陪伴,过去的训练法只看到金字塔塔尖的人,看不到金字塔中间和底层的人,这些人没出路,意味着这样的体制难以维持。”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和变化,新型青训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在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小组讨论中,池建表示,如今要建立新型青训体系离不开体育、教育部门的联手。池建将新型青训体系概括为“三有”——有学上、有书读、有出路,他说,“参加新型青训体系的运动员能有学校读书,从人的全面成长来说18岁以前必须以学习为主,这在西方很多国家有立法保障。过去尽管有运动员到学校读书,但是在新体系下,学生身份应是第一,运动员身份其次。有学上、有书读,自然就会有出路,因为如果运动员在运动方面取得成绩,他们可以继续深造,然而如果没在运动方面取得成绩,由于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样可以有出路。”
  以赛代练是竞技体育中常说的一句话,运动员的成功和进步不仅是依靠平时的刻苦训练,与实战经验也关系颇深,因此很多委员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联赛体系,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表示,初高中赛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体育是一种游戏,就像学下棋,如果不和别人对弈,天天看棋谱,就会索然无味。所以体育最终还是要落到赛事。在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运动水平在往上走,通过赛事的引导让孩子们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因而持续参与体育。赛事功能并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层面,更有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学校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我们学校体育开展潜力还很大。”杨扬也认为青少年是运动发展很好的推动者,她说,“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体育文化建设体系,让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还可以也给孩子提供各种职业的可能。我也希望许多优秀的退役运动员能够被利用起来,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者走进校园,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最优秀、最规范的体育运动教学。其实,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加阳光乐观,塑造人生。”(转自3月20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