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指导打通体医融合的“最初一公里”

  “慢性病就是老年病?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以骨质疏松为例,尽管骨质疏松症状多发于50岁以上群体,但骨量累积的关键期是12-16岁,如果这段时间通过积极科学锻炼、合理饮食,可以储备人一生90%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几率,错过了关键期永远无法弥补;再以高血压为例,高血压当然是增龄病,年龄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但高血压与血管肌肉弹性有关,肌肉弹性好,可以延缓高血压患病年龄,而血管肌肉弹性的获得,同样基于年轻时的锻炼、膳食基础。”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体医融合学生健康分会成立大会上,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科学硕士生导师米杰对记者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民健康理念的普及,“体医融合”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全国很多地方的三甲医院都开展了体医融合试点,培养了一大批跨界人才,对于科学指导体育健身,慢性病、老年病提前预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遗憾的是,本应作为绝大多数慢性病早期干预源头的学校、学生群体,在体医融合方面一直进展缓慢,如何打通这“最初一公里”,是我国体医融合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
  “学校、学生群体忽略体医融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但根子在理念、认识上,大部分学校、家长、学生都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但却不知道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坏处以及不科学体育锻炼的坏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说,“现在我们的体育,大都是技能教育,教会孩子某项体育技能,但这项技能如何掌握得更科学、更全面,如何结合不同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正是体医融合关注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建立在体医融合基础上的体育教学才是更科学、更有价值的。”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体医融合学生健康分会应运而生。该分会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吸纳体育界、医疗界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加入了学校群体,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制定科学锻炼标准,推出“健康示范校”制度,为学校体育教学、体医融合保驾护航。更为重要的,这一分会还将组建一支医生志愿者服务团队,让一线临床医生深入学校,向老师、家长、学生传递科学健身、体医融合的理念,通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独有的话语权优势,推动体医融合在学校生根、发芽。
  作为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体医融合学生健康分会主任委员,郭建军介绍说,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首次将临床医学融入学生健康教育体系中,通过体医融合的方式,发挥临床医生在学生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而帮助学校、老师、家长了解和发现学生日常运动与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纽带关系,达到建立家庭教育、校内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合一”的目的。下一步,分会将着力加强培训,包括针对教学群体和医生群体的培训,深入贯彻体医融合理念,另外计划推出课间运动视频、健康运动教材,对学校体医融合工作开展进行科学指导。(转自3月26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