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锻炼身体更应科学指导量力而行

  健身意识增强,锻炼已成习惯,哪怕感冒时、孕期、大病初愈后,也“不锻炼不舒服”。
  应该承认,当锻炼成为习惯甚至成为条件反射,对于个体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提升了社会健康状况和水平。但特殊时期,能否锻炼、如何锻炼,还是应该区别对待、科学指导。
  简而言之:量力而行、过犹不及。
  感冒后,尤其是严重感冒后还进行锻炼,甚至是高强度锻炼,有可能增加心脏病患病风险;孕期过度锻炼,不但不利于生产、产后恢复,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关节受损后,适当锻炼可以增强肌肉、促进关节液流动,可如果为了锻炼而锻炼,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当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科学锻炼的必要性,认识到应因人而异、因体而异制定专属的锻炼计划,特殊时期的锻炼更应如此,毕竟特殊时期的不科学、非理性锻炼往往会引发更严重的不利后果。
  呼吁特殊时期锻炼的科学指导,恰恰说明全民健身工作深入人心,有向纵深发展、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任何工作做到后面,都是愈发细致、愈发有针对性,当然也会凸显出新的痛点、难点,而这,恰恰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做、如何做好?考验的是从业者的智慧和担当。(转自5月8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