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创新探索“冠军思政课”

  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体育学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冠军思政展示课。课堂不是在教室和校园里,而是在被授予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以及黄浦区三所学校的中学生,在这里穿越乒乓球运动发展历史,感受国乒体育精神,聆听冠军教练讲述幕后的故事。

沉浸式教学 行走的课堂

  拥有12000余件国内外珍贵藏品的乒博馆,将乒乓文化的历史底蕴融于现代展陈艺术中,充分展现国乒的奋进之路和精神内涵,赋予思政课独特的时空形式。在乒博馆“行进的课堂”上,来自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实现课堂和博物馆合一,成了大学生、中学生们的讲解员。

  在不同的展区,老师们围绕不同主题,带领学生在国乒不懈攀登的冠军之路上同行。结合馆内的历史文物和珍贵藏品,这种项链式的讲解授课给学生们送上了一堂情景交融的思政课。

  沉浸式情境教学是上海体育学院思政课教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学校顶层设计,历时一年研发课程准备,将教学融入历史与文化殿堂,用一代代优秀运动员奋斗的青春故事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沉浸式教学场景中产生共情与共鸣。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于永超说:“学生直观地看到展品,老师再从理论高度进行解读,非常契合,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样的环境有助于跟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解密冠军路 领悟“冠军”精神

  在馆课融合的教学中,学生们参观后来到乒博馆“冠军堂”,等待他们的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冠军教练、中国乒乓球学院教师陈彬。陈彬曾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得主丁宁的主管教练,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让他他对“国乒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了独到见解。

  “国乒的辉煌,靠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信念。”陈彬讲述了中国乒乓球队3次包揽奥运会金牌背后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课上,丁宁也通过视频表达心声,“每一位世界冠军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们的背后站着强大的祖国和一大批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们。”她鼓励同学们,“在追梦的道路上敢于挑战,不惧困难,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冠军思政课是上海体育学院的一次主动创新。目前,上海体育学院已建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知名运动员、教练员所组成的教学协同创新团队,以点带面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今后,“冠军思政课”将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每一级新生和毕业生的“必修课”,使学生由学习的“参与者”向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转变。

体育与德育 融育人合力

  对于这堂思政课同学们感受如何?上海震旦外国语中学学生郑佳颖说,从电视上看到国乒一次次夺冠,到第一次走进乒博馆,“看珍贵的展品,听冠军教练讲故事,从国乒身上感受到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虽然还是学生,但各行各业都可以通过奉献自己,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立足乒博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体育学院探索以“聚焦价值引领、加强一体贯通、注重守正创新”思路,汇聚来自兄弟院校和中小学的优秀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开发体育德育资源,融入上海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进程,集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合力。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表示,未来冠军思政课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用青少年喜爱和接受的方式,把“讲体育”与“讲德育”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沉浸中领悟,在领悟中感动,在感动中不断激发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