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长远需求和服务虹口全民健身再出发
立足长远,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体育供给;立足需求,跨前一步推进体育设施建设;立足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积极性。上海虹口区的体育历史源远流长,如今,在“放管服”改革中,虹口体育又有变化和拓展,努力从百姓获得感中传递出温度。在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民健身再出发。
打造“虹口·谁是联赛王”
申城最文艺的路跑赛“易跑”,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国际垂直登高大奖赛……一系列具有虹口特色、参与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赛事,早已从区域品牌成长为上海品牌。
这两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虹口区的赛事积极探索,突破健身重点、难点和瓶颈。通过积极运作,赛事体系不断完善,办赛标准更加细化,赛事服务逐步提升,已逐渐成为虹口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平台。去年,全年开展区级以上赛事活动45次,参与者达62138人次;组织街道、企业参加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第九套广播体操、柔力球等项目市级总决赛。在主管全民健身工作的区体育局副局长郑筱华看来,虹口全民健身赛事这几年活跃发展,得益于主管部门注重整合资源、释放市场活力,鼓励企业办赛,引导社会力量安全办赛、规范办赛、欢乐办赛、创新办赛;群众体育增大供给,使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市民参与热情高涨。
据统计,每年至少有十多项群众性乒乓球赛在虹口体育馆举行,作为上海男乒的乒超主场,这里的球市十分火爆。虹口不仅有深厚的乒乓球基础,曾培养出世界冠军曹燕华、卜启娟等;而且区乒协社会组织能力强,形成一套有效的办赛机制,得到很多乒乓球器材品牌商的认可,愿意把比赛放在虹口。
体育企业则通过承办赛事不断发展提高。上海奇欢体育活动策划有限公司在10岁生日时,迁址到了虹口足球场。公司总经理杨奇才深有感触地表示,服务在虹口,成长在虹口,依托体育平台,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今年,为鼓励“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共享”;同时,适逢虹口区运会契机,打响“虹口·谁是联赛王”。将两大赛事有机结合起来,比赛包含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5大项目联赛,路跑、柔力球、电子竞技、拔河、垂直登高、橄榄球、健身气功等共计15个项目系列赛。针对白领人群还设置楼宇、园区运动会,时间跨度从4月到11月,近50场赛事,为市民们奉献了一份丰富精彩的“运动菜单”,吸引每一个喜爱运动的虹口市民“一起上赛场”。
“虹口·谁是联赛王”正成为上海全民健身的区域品牌。虹口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静认为,打造这一品牌,构建特有的“单赛称王、双赛pk”赛事体系,使业余联赛既保留全民健身活动的大众参与性,也兼具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独特魅力,向更多市民传递运动的快乐。
把硬设施变软实力
最近,家住虹口广粤路附近的居民有福了,原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花鸟市场和建材市场,如今变身为广粤运动公园,新建了健身步道、五人制足球场等运动健身场所。这个微型体育公园从早到晚都十分热闹,周边市民出门就能锻炼,缓解了这一地区场地不足的问题,增添了一个生态、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如何破解市民“健身去哪里”的难题?建好群众身边设施的需求呼吁强烈。为满足市民参与体育需求,虹口区体育局动脑筋、出办法,补短板、求提升。想方设法加快布局,因地制宜选址建设,多渠道增加健身场地供给。
在新建的彩虹湾大型住宅区中,金枫里是动迁安置小区,有2700多户入住居民,中老年人口占比达42%,在家门口活动腿脚成了居民一大心愿。去年初,在大调研中,区体育局与街道积极沟通,最终在小区内腾出近百平方米的空地,半年后建成了益智健身苑点,添置10台器械。接下来,小区所在的江湾镇街道计划再建一条市民健身步道,使配套设施更加完整。
锦二居民区里一条崭新的健身步道,是因地制宜“变”出的场地。原先这是一条长400多米的人行小道,历经多年风雨,路面严重开裂、凹凸不平,小区居民意见纷纷。在区体育局和各方努力下,如今这条小道变成了塑胶健身步道,提供了就近、就便的健身场地。打造“有活力的街区,有温度的生活”正逐步成为现实。
健身苑点设施日常管理,也是必答题。了解到各街道健身器材存在不同程度老化、损坏,区体育局依据每年需更新维修情况,下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健身器材日常更新维护。对超过使用年限的器材及时更新,发现有损坏的及时维修。同时,社区对健身点加大巡视力度,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这一常态化工作,每年度分批次进行,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科学健身乐趣。
记者从区体育局了解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全年开放无休,受益人群达595421人次。2019年建设市民健身步道4条,新建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20处,市民球场3座。到2020年,建在小区里、河道边、公园内的健身步道会越来越多,其中,计划修建市民健身步道19条,面积逾5700平方米,真正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
体医融合 惠及市民
年近花甲的段大妈,半年前外伤致左股骨颈骨折,经保守治疗骨折愈合,未作功能恢复训练,受伤处活动受限,肌肉轻度萎缩。后来,她来到区“体医联建站”,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由康复治疗师指导,进行运动治疗锻炼。一段时间后,症状好转,现在她已经能自我行走了。
虹口区体医联建站是“体医融合”的创新和尝试。由虹口区体育局、虹口区卫计委携手,与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区治未病中心合作共建,是申城首家挂牌“体医联建站”。
近年来,颈肩腰腿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高发疾病,慢病防治成为提高广大市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贯彻落实《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的背景下,以“体医融合、部门联动、优势互补、惠及群众”为原则,依托体育及卫生资源进行整合。
作为虹口区首个“国医强优”体医融合示范基地,体医联建站内配备了先进的体质测试、运动干预仪器及中医问诊康复仪。将体质监测、医学体检与中医养生结合,对有需求市民进行运动健康干预。在这里为市民提供“三报告、两处方”。即提供医学体检、中医养生、体质监测三份报告,对结果综合评估,给予个性化医学治疗、科学运动两份处方,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状况,提供科学健身辅导。
体育卫生结合,上海已探索多年。专家认为,为市民提供体医融合服务,有利于更好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健康方针,逐步加强市民健康意识。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欣介绍,目前体医融合的领域主要在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颈肩腰腿痛的运动康复等。经科学证明,运动干预缓解常见病,可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创新公共服务新功能,加快促进“健康虹口”建设。2019年虹口体医联建站计划特聘专家开办科学健身、健康养生讲座;在网络平台建设、运动干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此外,区体育局还普及推广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含中医元素的群体项目,强化公共体育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市民身体健康水平。(转自6月4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