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健身 武术与健康专家界定训练标准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武术与健康分会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会上,武术与健康分会会长吕先铭表示,武术与健康分会成立后积极开展了“武术健康进社区”活动,分别在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太平庄等社区开班,还筹建了“全国武术健康研习基地”,和北京体育大学、全国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志强武馆、孟州武院等科研单位、培训机构进行合作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武术名家各抒己见,讨论武术健康训练标准制定工作。

制定标准 产业化推广是关键

  北京体育大学导引中心原主任张广德建议武术与健康分会组织各个拳种的名家编创更加简化的拳式,便于传播。比如太极拳,可以把陈、杨、孙、吴、武各式都统一的编创出极简化24式,利于更大范围的推广。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导引养生中心主任胡晓飞则认为,国家在各拳式的标准动作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倒是各种拳针对不同人群在训练强度和难度上需要制定细化规则,另外,关键是标准要能够普及推广执行。美籍华人武术家黄文达表示,标准制定确实非常重要,而武术健康的产业化推广更是关键,任重而道远。

  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万友说道:“武术传承者必须要注意理论学习,除了拳谱,还要学习解剖、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并注意文化修养。”武术与健康分会专家委员会的青年专家黄靓表示,武术健身方法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专注和无私的付出。自己作为90后的武术从业者,将积极传承前辈们的精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尹锐、王鸣昊作为八卦掌和陈氏太极拳的零零后传承人,表示会把前辈们精湛的武术理论和技艺认真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科技手段助力武术文化传承

  全国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所长常祺说:“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前期交流和会议期间与会各拳种杰出武术家代表的探讨,可以见得,军事训练中系统、科学的吸纳各拳种的功法,能够提高军事训练效率和士兵格斗能力,减少训练伤。各拳种实用技术和功法引入军事训练中也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全军军事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魏秋华对常祺的观点表示认同,同时对制定“通用太极拳训练标准”提出建议,希望制定标准能够更多的考虑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

  吕先铭表示,分会将通过和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依据武术运动原理和力量训练特点及骨骼肌损伤机制等科学理论,采取VR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生物医学工程形成系统化的“智能武术健康工程”,在制定好相关标准后秉承“科学兴武,量化健身”的核心价值观,把中华武术健身方法更好地推广到全球,传承武术文化,人人习武健身。

  武术与健康分会副会长杨文平认为,制定标准除了科技助力外,还需要结合实践,日前,在北京朝阳区北太平庄社区党委书记和主任的组织下,分会开办了“武动夕阳太极拳武术队”,作为武术与健康分会的重要实践样本。“未来,武术与健康分会将会组织科研力量来完善社区推广体系,形成可复制模式,继‘武术健康进社区’之后将会组织‘武术健康进商圈’,让上班族、商务人士能够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方法来改善亚健康。”杨文平说。

  据了解,11月1日,首届中华武术健康大会将在京举行,届时将展示此次研讨的部分标准成果,向社会推介。(转自6月12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