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因何而健身 和女儿一起参与体育锻炼

  孙春明是宁波市政府工作人员,2014年将女儿送入了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因为平日工作繁忙,他给予女儿的关心、关注不够,之所以选择机关幼儿园,也是因为这里教学质量更好,会组织很多文体类活动,能让家长放心。

  女儿小班的时候,幼儿园设计了“活力爸爸”课程,要求爸爸们带着自己的体育特长来幼儿园教孩子们,为了不给女儿丢脸,孙春明硬着头皮展示了篮球运球、跳绳等项目,没想到还受到了幼儿园老师、孩子们的欢迎,他自己也经常参加学校的篮球活动,也打过家长篮球比赛。幼儿园三年,孙春明的女儿在幼儿园系统学习了花式篮球运球技巧,作为“校队”成员,参加了区、市、省三级的展演活动,成为小有名气的“明星”,女儿从小较弱的体质得到了改善,性格上也更加坚毅和阳光了。更让他欣喜的是,之前不怎么喜欢体育、很少参与锻炼的家人也开始和女儿一起,成为“篮球爱好者”。

  2016年幼儿园毕业后,小孙进入了小学,虽然学校也是当地重点学校,但篮球项目开展并不系统,只有体育选修课,幼儿园积累的花式篮球基础没有太大的施展空间。与此同时,该小学也不像幼儿园一样频繁开展亲子体育活动,缺少活动、赛事的撬动甚至是“强迫”,孙春明一家人的锻炼意识有所下降,又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他较之以往更加忙碌,锻炼时间更少,更遑论像女儿在幼儿园时那样每个月用半天、一天一起打篮球了。

  女儿进入小学,尽管篮球项目参与得少了,但有了正规的体育课,孙春明对她的体育锻炼满意度还是不错的,但对于自己、家人,却少了一些寄托,多了一些担忧,毕竟明明都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但现在却明显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孙春明总听说,为孩子选择学校,要综合考虑师资、升学率、学校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但自己明显忽略了“体育”一环,尤其是更细致的“篮球”特色,没能让女儿的爱好、特长延续下去,相对较少的亲子体育活动也让全家少了积极锻炼的理由。当然,他也明白锻炼应该是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学校能有更好地推动,无论对于孩子、家庭还是亲子体育氛围的形成,应该都更有帮助。(转自6月26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