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城阳,“健身去哪儿”不再是问题

  第11个“全民健身日”期间,如何为老百姓打造举步可达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15分钟健身圈”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对此,青岛市城阳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健身去哪儿”早已不是问题,“健身选择去哪儿”才是70余万城阳居民“幸福的烦恼”。

  每天清晨,天蒙蒙亮,马克强就和他的伙伴们在城阳区奥林匹克雕塑公园跑起来。10年前,40岁出头的马克强和大多数忽视身体健康的中年人一样,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锻炼更是谈不上,体重一度飙升至230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随之而来,身体亮起了“红灯”……在妻子的带动下,马克强开始了跑步,地点就是离家不远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这个公园环境很好,绿树环绕,还是运动主题,身边都是健身人群,跑道也是对膝盖、脚踝有保护的专业跑道,慢慢就坚持了下来,也爱上了跑步。”如今马克强体重下降了50斤,精气神与10年前差不多,甚至比40多岁时显得更年轻。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健身的乐趣,马克强出任了马拉松协会主席,每天都组织会员和跑步爱好者在城阳区的各大体育公园进行跑步锻炼,每月一次200人以上的“约跑”,定期安排会员到全国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提供装备、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后勤支持。尽管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是马克强“梦开始的地方”,但他不会强迫大家一起来这里,而是就近选择公园参与体育锻炼。“在城阳,别的不敢说,出门4、5分钟找到一个公园还是很容易的,大家可以就近健身锻炼。”马克强说。

  有统计显示,近些年城阳区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已累计投入9亿元,修建登山路径400余公里、健身步道100多公里、口袋公园72处、运动公园37处。置身城阳,随时随地都被健身场所、健身设施环绕。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5.7平方米,超出国家2025年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在全区形成“8分钟健身圈”。“我们有的运动公园是通过垃圾填埋场清理建成的,有的运动长廊是通过城市边角地块绿化整治建成的,有的体育场地是通过河道暗渠整理建成的。”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群众体育科负责人纪连军说,针对城市建设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城阳区因地制宜修建健身场所,有效解决了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

  年逾70的城阳区老年体协操舞项目委员纪毓山尽管已经搬离了城阳区,但每天还要坐车往返4个小时来城阳区锻炼,因为这里的体育设施一流、体育氛围很浓。“城阳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而硬件条件的出色,也让这里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蓬勃发展起来,只要你喜欢运动,来了这里根本就不想走。”纪毓山说。

  近年来,城阳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体育作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突破点、衡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标尺,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坚持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以“六个身边”工程为抓手,推动体育工作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城阳区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群众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8年9月,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现场会在城阳区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各省区共200余人参会,与会人员对城阳区全民健身的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的“城阳模式”已经从青岛走向全国。(转自8月6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