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软硬”兼施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
![]() |
![]() |
近年来,各地体育部门一直致力于建设真正能让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健身场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健身。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广州在破解健身难题时,重在“软硬”兼施。一方面,通过增加投入,建设体育设施,不断提高人均占有体育场馆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研发推出“群体通”,打通体育惠民供需两侧,让信息变得透明对称,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让服务不断升级,提升国际体育名城的“标准配置”。
“群体通”APP是广州市体育局着力打造的“互联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广州市所有的市属和区属场馆都会进入平台,供市民预定。上线三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场馆被纳入平台。目前“群体通”已经推动了300多家社会体育场馆提供优惠场地预订惠民服务,盘活了社会场馆资源,提高了场馆利用率。而且,“群体通”订场范围还扩展至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互联网+”订场逐渐成为南粤群众健身的“香饽饽”。
“群体通”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市民健身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合理优化场馆类型的配置,合理安排开放时间,更精准地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近年来,广州通过拆除违章建筑、融体于绿等举措,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内体育设施的建设,将珠江沿岸的休闲体育设施连成一片,“十分钟健身圈”的目标基本达到。羽毛球是广州的“市球”,平时市区内的羽毛球场几乎全部订满。政府多部门配合协调,一些在城区内的旧厂房被改造成羽毛球场,大大缓解了场地的供需紧张状态。
荔湾区的沙面游泳场始建于1887年,拥有132年历史。今年6月,沙面游泳场在完成了历时近一年的文物保养维护工程后向市民开放,青少年游泳培训班也开始招生。如今,该游泳场成为很多市民健身“打卡”的热门选择。
天河体育中心因1987年全国六运会而生。作为中超广州恒大和CBA广州龙狮队的主场馆,天河体育中心是广州职业体育的“圣地”,更是羊城市民健身的宝地。目前,天河体育中心范围内有游泳场、百姓乒乓乐园、网球学校、保龄球馆、露天羽毛球场、门球场和气排球场等近20个全民健身运动场馆。据广州市体育局统计,近三年以来,天河体育中心年均场馆累计开放时间7万小时,年均接待进场锻炼人数约545万人次,日均进场活动群众超过1万人次。目前,天体正在高标准建设全国第一条大型体育场馆外围塑胶跑道。未来,绕着天体跑上两圈,也将成为广州市民的运动新时尚。(转自8月7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