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去哪儿上海市多措并举促健身全覆盖
![]() |
经过数月筹备,徐汇区康健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日前正式投入使用。全新的市民健身中心从原来130平方米的百姓健身房升级为1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性健身空间,对原有设施、场地进行改造翻修外,中心还建设了智慧管理系统,引入老年人、残障人士专属运动空间等多个特色锻炼场所,实现集全人群、全时段、全功能、智能化为一体的新型运动中心。
这种依托社区的乐活空间,突出“社区体育+社区健康+社区养老+社区康复”的创新服务模式,方便了市民就近、就便科学健身,使得社区居民5至10分钟的健康生活圈真正落到实处。如今,每家乐活空间平均每天要服务130至150位老年人,最年长的为101岁,大部分老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学健身习惯,每周能保证3次以上的锻炼频率。
结合“体医养”增进市民的健康与养生,只是上海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的举措之一。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表示,得益于近年来市、区两级体育部门与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在拓展全民健身体育用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新成绩和新进步。
“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和利用,实施“分隔工程”建设,形成相对独立的运动区,安全周到地为附近居民提供健身服务。以滨江两岸45公里贯通开放为契机,推动“体旅”结合,修建漫步、跑步、骑行三道和80个智慧健康小屋,拓宽市民健身新空间。通过“体绿”结合,在公园、绿地和林带等区域嵌入体育设施,扩大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体科”结合实现了健身场地的升级、便捷和精细化管理。与农业部门、规土部门在上海9个农区推进“体农”结合,强化美丽乡村体育设施建设,让百万农民科学、广泛、合理健身,更好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此外,上海积极吸引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拓展屋顶楼宇体育面积,开启“体商”结合之路。
桂劲松说,除了以上七大措施解决市民健身场地难题,目前市体育部门正在与企业洽谈,开辟“体企”结合新思路。“如引导漕河泾地区等企业园区,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场地来增加人均体育面积,为他们配送专业教练、健身指导,从而实现把所有人群都纳入全民健身行列中,满足群众盼健身、盼健康的美好愿景,形成全民共享健身乐趣的新局面。”(转自8月7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