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运动焕发新活力】陀螺的爱与传承

  潇洒地绕绳放陀,“啪”的一声,守方陀螺应声被打出场外,15岁的云南哈尼族姑娘刀海琴打起陀螺来饶有气势。云南是陀螺的发源地之一,哈尼族春节、“苦扎扎”和“十月年”等节日都有打陀螺的传统。在刀海琴的记忆里,家乡的路边、晒谷场等广阔平整的地方都是和哥哥们玩陀螺的好场所。

  虽然自小喜爱,但刀海琴真正接受系统的陀螺竞技训练还是2018年进入体校之后。“陀螺项目不仅对力量和协调性要求高,抛投的感觉也非常重要,需要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训练。但是陀螺感觉很好玩,我非常喜欢这个项目。”在旁人看来无聊又辛苦的放陀打陀,在她的眼里,既有趣又充满挑战,即使高温天气时,每天在室外训练也不觉得累。

  现在,刀海琴是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南省陀螺队的一员,“来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舞台,想来学习,也想来切磋,人家打得好,我一定要打得更好!”刀海琴说道,眼神里全是坚定与执著。而每天风雨无阻陪着刀海琴训练的是黄淮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杨建国。而杨建国所培养出的陀螺队已经连续三次代表河南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了。

  早在2008年,黄淮学院就建成了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2009年引入陀螺项目,2010年把陀螺项目纳入选修课和公共体育课程。“陀螺项目在河南开展得比较少,当时想组建支运动队,在学校进行课余训练,并把它引入课程中来。没想到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报名很快就满了。”杨建国表示,能在高校培养一批传统体育项目的年轻爱好者,既有利于传统体育的发展,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名主力队员,2018年入学的满族学生石航就是在体育课上与陀螺结下的不解之缘。“陀螺是儿时记忆里的一项运动,刚开始练这个项目,就是感觉好玩,后来慢慢喜欢上陀螺,就开始坚持练习了。陀螺需要的场地不大,器具也简单,非常适合学生们在学业之余放松。传统项目需要我们来传承,而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点和长处。”石航说道。

  不仅仅是石航,每年黄淮学院都有600多名学生选修陀螺课,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并喜爱陀螺运动,黄淮学院专门建设了三块高标准陀螺场地,专供学生们上课学习和课余训练,这一传统项目在年轻的校园里散发出了光彩与活力。(转自9月11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