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高校厚植冬奥人才根基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时,将有一支来自京冀地区23所高校761名人才组成的队伍,他们将在冬奥会的不同岗位担任赛时实习生。他们来自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在北京冬奥会赛时将在赛场上承担不同的工作内容,在实战中接受历练、收获成长。

  适逢申冬奥成功五周年,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会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冬奥办等单位印发《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优势 支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动高校力量,建立完善冬奥人才工作体系,在人才输送、教育培训、志愿服务、科研攻关、文化传播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和服务冬奥筹办工作。

  北京冬奥组委先后与30多所京冀地区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在筹办人员继续教育、国内技术官员遴选培训、赛时实习生招收培养以及培训教材编写、教育视频开发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发展项目。

  发挥优势 加强专业人才开发培养

  北京邮电大学积极参与冬奥赛时实习生招收培养,面向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设立了冬奥专项培养计划,在信息与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专业领域,招收25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赛时实习生,将到相关冬奥场馆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

  除赛时实习生的培养以外,相关高校积极探索多种类别的冬奥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积极向冬奥组委相关部门推荐和输送专业课教师、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等短期帮助工作。北京语言大学建成多语种冬奥专业术语库,组建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对12.5万条术语信息进行更新维护。河北体育学院、张家口学院等河北地区高校,深化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将在赛时场地巡逻、医疗救护、造雪压雪、缆车操作运行等方面,为张家口赛区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冬奥组委已经逐步建立面向高校的场馆运行团队专业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进一步畅通优秀人才参与办奥的政策、机制和渠道。

  集成资源 深化冬奥教育培训

  清华大学积极为冬奥筹办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支持。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面向相关中央单位、北京市、河北省、北京冬奥组委等单位,开办非全日制冬奥赛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班,目前已经举办了3届,累计培养150多名体育管理人才。

  为深化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北京体育大学发挥学校冬奥培训学院的作用,承办雪车雪橇、冬季两项、北欧两项等一系列国内技术官员培训项目,深入开展竞赛项目规则、技术官员岗位职责、体育器材与设施管理等培训,取得了扎实成效。

  首都体育学院建立对冬奥人才培养工作的多领域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将打造国内唯一的永久性奥林匹克教育机构,并在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发相关教材和视频资料,培育了一批示范项目。

  目前,北京冬奥组委已经布局和创建了25个冬奥培训基地,其中16个基地设立在高校,有效发挥了对冬奥筹办工作的人才智力支撑作用。

  多点支撑 全面培养科技与文化人才

  高校积极鼓励学校领军人才参与科技冬奥项目攻关和文化传播,依靠人才智力优势,为冬奥筹办提供多领域工作支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参与冬奥综合交通“一张票”设计等工作,北京理工大学扎实推进冬奥开幕式仿真模拟、烟花设计等工作,北京林业大学在冬奥赛区的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植被景观优化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科技冬奥研发工作,努力打造北京2022的科技名片。

  很多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积极参与冬奥文化传播与创意设计等工作。中国传媒大学加强体育展示和播报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央美术学院遴选优秀人才,参与冬奥文化创意工作,在吉祥物、会徽等设计中贡献了智慧力量;北京服装学院参与冬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制服装备设计,通过服装服饰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冬奥特色……

  面向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冬奥组委将与京冀地区教育系统、高校深化合作,优化高校冬奥人才工作体系,在人才开发、教育培训、科研与文化服务方面,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办赛。(转自8月7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