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红色基因传承铸就足球梦

  编者按:按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全国各地大力推进青少年足球工作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进行了很多创新实践。近日,中国体育报、新体育网特别策划系列报道“全国青少年及社会足球发展调研‘走进甘肃’采访活动”,专门组织全媒体记者深入甘肃省基层采访青少年足球、社会足球开展情况,相关报道从即日起将陆续刊发。

  近日,58岁的甘肃省庆阳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任薛爱芳忙得不可开交。她除了筹备2020年“薪火传承·中国健康跑”第四站庆阳南梁活动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陕甘宁革命老区青少年足球联赛的筹备上。如何传承“红色”南梁精神,发展青少年足球,实现“足球梦”,一直是她的工作重心和情结。

陕甘宁联赛带动青少年足球发展

  庆阳市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的革命老区,被誉为“永远的红区”。从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2年间,先后经历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三个较大的历史时期。如今,庆阳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其经济实力在甘肃各大城市中仅次于兰州,体育、足球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在薛爱芳看来,陕甘宁革命老区青少年足球联赛意义重大。从2015年起,在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体育部门共同努力下,这一青少年足球联赛得到健康发展,联赛基础不断巩固,竞赛水平不断提高,赛事组织日益成熟。五年来,联赛在增进老区青少年之间的体育交流,推动三地足球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0月下旬,庆阳市将举办第六届赛事,这是该赛第二次来到庆阳。
  薛爱芳表示,在这个赛事的带动下,“十三五”期间,庆阳市投资建设标准足球场地10个,笼式足球场地30个,命名足球训练网点学校30多所,足球特色幼儿园15所,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专业足球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足球运动员30多名,为庆阳青少年足球运动打下了基础。

“南梁精神”引领校园足球开展

  与庆阳市区距离100多公里的华池县南梁镇,是陕甘红军的发源地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老区“南梁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庆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旁,有一所历史悠久的红色学校——列宁学校。这是1934年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如今,该校涵盖了小学、初中。
  校园中,红色氛围尽显,在新建的人工草皮足球场上,教练正带领孩子们踢球。
  校长方向阳介绍,“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围绕红色主线开展德育、教学。体育、足球也不例外。“我们非常重视体育,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早操20分钟,大课间活动40分钟,下午活动35分钟,学校现有四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中两名是专业足球教师。”方向阳说,除了五人制人工草皮足球场,学校还将兴建新球场,满足学生踢球的需求。同时,保证足球训练的时间,分梯队打造足球队,让孩子们通过足球走出学校、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足球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谈起足球,足球教练王国龙说,2014年列宁学校建立足球队时,“学校的足球是一片空白,孩子们对这项运动一无所知,没有场地,家长也不支持。我们只有到每个班做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思想工作,没有足球场地,就在篮球场上训练;没有球门,就自己做简易的。后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全校每周开展一节足球课,普及足球知识,通过校内比赛选拔球队成员。我们请家长来看比赛,了解孩子是如何踢球,并从中感受孩子行为习惯的改变。慢慢地,家长感觉孩子的变化很大,很多孩子踢球后学习成绩提高了,更懂礼貌,团队意识也增强了,这是我工作中最欣慰的。现在,每年都有孩子主动想要加入足球队。”如今,校男队有50人,女队有40多人。
  主教练齐小龙表示,目前每个年级都有足球队,有班际和校际比赛,去年参加了全县中学生运动会,获得了亚军。他坦言,学校浓厚的红色基因和开展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也让他们将红色精神灌输到足球训练中,传承奋斗不息精神。“孩子们肯吃苦、敢拼搏,训练热情高。很多踢球的学生文化成绩也不错,基本都考上了高中,部分还考上了重点高中。”
  14岁的孙强强是学校9年级(初三)的学生,踢球三年,参加过县足球比赛、校园足球比赛和陕甘宁青少年足球联赛,出色的控球技术和团队配合意识让他入选了甘肃省校园足球最佳阵容。虽然要中考了,但孙强强还想继续踢球。“感谢教练,从我不会踢球开始培养我到现在;感谢爸爸妈妈,一直支持我踢球。我马上要中考了,不管到哪所高中,我会一直踢下去。”孙强强说,他的偶像是武磊和梅西,想像他们那样一直在球场上奔跑。
  “我们这里是革命老区,革命先辈很伟大,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勇于拼搏、勇于奋斗。”孙强强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 (转自9月25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