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融入乡村 运动改变生活

  编者按: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丰富的山水资源,是浙江独特的自然优势。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浙江在乡村体育建设方面正不断开花、结果。本报记者前不久走进浙江,在多地采访乡村体育发展,感受运动为振兴乡村带来的变化。

  晚上七点,浙江省诸暨市杨家楼村的村民在忙碌一天后,总会不约而同来到村中的文体中心,打篮球、跑步、跳舞的人比比皆是。安静了一天的村子,因为体育运动而变得热闹起来。

记住乡愁 守住健康

  陈伯海是村中老年篮球队的一员,他在球场上动作灵活,很难使人将其与年逾古稀联系在一起。然而,几年前酷爱篮球运动的他,还在为去哪儿打球发愁。他说:“以前村中篮球场地有限,打球不是很方便。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很少能痛快打球。自从乡贤杨洪康为村中出资修建了体育中心后,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我们都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打球。”
  陈伯海说的杨洪康是土生土长的杨家楼村民,早年外出经商并获得成功,他总想为家乡做些什么。于是,修路、建小学、幼儿园……还有人提出修族谱、建祠堂。作为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村子,修族谱不仅可以让村民了解本村历史,还能记住乡愁。杨洪康闻听后表示,不仅要修族谱,还要建一个文体中心,以此改善村民的健身环境,要让村民既记住乡愁,也守住健康。
  杨洪康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同,于是他又作出一个惊人决定——个人出资修建相关设施。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座占地30亩包含体育馆、文化记忆馆、文化礼堂,以及室外篮球场、网球场等于一体的文体中心,在去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有了这座文体中心,不仅当地村民有了更好的健身场地,也吸引着十里八乡的百姓前来打球。在外村人眼中,杨家楼村的这座文体中心不但场地设施好,而且村中的健身氛围浓厚。免费开放的场地,让百姓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在当地村民看来,这座健身中心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场地,还促进了乡邻的和睦。更重要的是,在全村人走向小康生活的同时,让大家的心更齐、干劲更足。

城里人也来村中健身了

  场地设施的好坏,关系着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善岙杨村——这座以海塘养殖、渔业捕捞为主业的村子,如今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体育强村。
  善岙杨村距离三门县城只有1公里,几年前,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善岙杨村被征用了部分土地,村里得到一笔补偿款。怎么使用这笔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村民建议把钱均分,有的村民希望用这笔钱为村中修建一些公用设施……就这样,大家为了如何使用这笔钱,纷纷出谋划策。
  经过一番商议,村中最终决定用这笔钱,再加上筹集的一部分钱,修建文化礼堂;同时,配套建设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体育场地设施,为村民提供更完善的健身场地。
  现在,随着这些体育场地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健身队伍。篮球、足球、气排球等项目成为村民的最爱。同时,村中还成立了羽毛球队、中老年气排球队、篮球队等体育队伍,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健身活动。
  不仅如此,由于村中优秀的场地设施,还吸引了三门县城中的百姓前来锻炼。章慧君家住在距离善岙杨村10分钟路程的县城,她每天清晨都骑自行车来村里同村民一起跳广场舞。在她看来,善岙杨村不仅场地设施优质,而且健身氛围浓厚。
  谈及当地的变化,善岙杨村书记杨天杰说:“随着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以及村中健身队伍的逐渐壮大,如今村里打麻将的少了,体育活动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由于离县城比较近,城里人也喜欢往村里跑,一片健身场地加深了村里人与城里人的联系、沟通、交流。体育运动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变化,也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更多能量。”(转自10月29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