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助力全民健身活动高质量发展

  社区健身、居家健身、亲子健身、“互联网+健身”……受疫情影响,全民健身受到空前关注,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内容包含开展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推进“互联网+健身”、推动居家健身等多方面内容。就目前全民健身活动的新动向,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
  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新动向之一,居家健身不得不提。对此,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郑家鲲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简单易行的居家健身成为热潮,《意见》顺势而为,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提出了推动居家健身的若干举措。郑家鲲表示:“运动空间窄、活动氛围弱、动作幅度小等是居家锻炼的典型特征,为了保障锻炼效果,政府部门应在安全标准设定、健身服务指导、体育赛事组织等方面加强规划和引导,使居家健身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意见》也首次提出打造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建设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和全国社区运动会服务保障平台,这既创新了群众体育发展的方式,丰富了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容,也扩大了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提升了群众体育发展的质量。”
  社区也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颇受外界关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已经在上海开展多年“市民运动会”等等。说起社区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李伟听表示,全民健身的基础是社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也是社区。“现代人流动性很大,但谁也离不开社区生活。全民是由生活在千万个社区里的居民组成,因此抓社区就是抓全民,抓社区体育就是抓全民健身。而社区运动会是社区体育最有象征性的群体活动,它最有利于集聚人气和调节社会资源,最有利于居民就近、就便参赛,体现最大程度的参与面,最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体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体育特色。”
  对于“全国社区运动会”的发展,李伟听也结合自身工作给出了建议:首先,要实现社会办赛“三社”融合。积极鼓励社会、社团参与社区运动会。其次是实行大众“三项标准”,进一步制定和普及施行各项目“等级制”“段位制”“达标制”。同时,要积极培育培训“三支队伍”,为社区培育、培训运动会牵头人、竞赛裁判员和服务志愿者三支队伍。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的着眼点则是疫情期间大行其道的“互联网+全民健身活动”。他说:“疫情期间,线上体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肯定会延续下去。目前来看,线上体育值得开拓,但肯定需要更精进,只有精耕细作,让线上体育优势凸显,满足人们健身需求,才能发展得更好。相比有人带、跟着练的传统运动方式和更重体验感、场景化、获得感的体育赛事,目前线上体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利用5G场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使线上体育更有表现力,增强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教练之间的互动,丰富线下的健身体验,形成沉浸式的感受应该是以后的发展方向。”(转自11月4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