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十六中校队夺得全国少乒赛冠军——坚持体教融合 用实力创奇迹

  近日,北京第六十六中学代表中国中学生体协参加了2020全国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并获得了男子团体冠军。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年龄专业运动员,北京市这所体教结合的乒乓球传统学校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体教融合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北京第六十六中学书记朱贺超说,成绩既是一个偶然现象,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让乒乓球文化在校园扎根

  北京第六十六中学的乒乓球馆在校园一隅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楼梯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记录了球队二十余年发展的重要时刻,朱贺超边走边介绍着学校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
  “我们学校的乒乓球队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成立了,1995年成为北京市乒乓球项目传统校,1998年号召发起了第一次全国中学生乒乓球比赛‘希望杯’,并在2005年变更为教育部主办的常规比赛,2014年又被评为国家级的乒乓球项目传统学校。”不仅如此,朱贺超说,“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向北大输送了8名学生,还作为中学生代表队参加过亚洲比赛,并到很多国家进行体育文化交流。”
  在一众学校乒乓球队伍中,北京第六十六中学的知名度颇高,这让朱贺超感到非常自豪。西城区冠军、北京市冠军、全国冠军……这些成绩来自学校对于体教融合的坚持,来自对项目的普及,尤其是对乒乓球文化的重视。在北京第六十六中学,不光校队的队员乒乓球打得好,校园内的乒乓文化也十分浓厚,体育选修课、开学典礼讲述乒乓精神;创编乒乓文化的校本课程;在化学课上研究乒乓球的无缝球是怎样产生的……朱贺超表示,学校会有意识地将文化教育和乒乓球运动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乒乓球项目、乒乓球文化真正在学校、在学生中扎根、生长。
  当然,这样的“奇迹”也离不开各方支持,近年来体教各方以及社会各界都对学校关注有加,各层级的比赛更是层出不穷。朱贺超说:“学校充分利用国家为学生搭建的成长平台,让他们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以赛代练,不断成长,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梯队建设,培养小运动员成长的同时向高校输送优秀运动员,球队已经进入一种正向循环的发展阶段。”

科学训练+体教融合=“法宝”

  在刚刚结束的2020全国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中,北京第六十六中学组成的中学生体协代表队相对于其他参赛队伍而言,是一支纯粹的学生代表队。日常里,他们主要以学习为主,每天训练两个多小时。在我们常说的“拿到全国冠军比拿到世界冠军还难”的乒乓球项目上,纯学生队伍夺得全国冠军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学校乒乓球队主教练丁倩说,取得这些“奇迹”离不开学校的两大“法宝”。
  丁倩口中的两大“法宝”是学校一直坚持的科学训练和体教融合。
  说到科学训练,就不得不提北京第六十六中学的乒乓球教练队伍。通过多年实践,学校探索并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乒乓球教练员队伍,其中包括一名专门的体能教练。
  在北京第六十六中学,体能教练王峥负责的是学生的核心力量练习和康复训练。丁倩介绍:“配备体能教练也是科学训练的方式之一,因为我们认识到基础体能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我们的体能教练王峥为学生专门编了一套准备活动操和拉伸放松操,在日常训练时也会从用力是否合理上分析学生动作不正确的原因,通过技术和体能训练综合提高整体实力,同时有效减少伤病,缓解训练后的疲劳。”
  丁倩坦言,大家以前也会担心学生训练时间比较短,再拿出时间来做体能会不会影响训练效果,但后来发现其实不会,体能教练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制定个性化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核心力量。“我们都知道科学训练能让运动寿命更长,水平提高更快,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帮助的。而且效果确实也很显著,所以慢慢地,大家也都接受了这种训练方式,并真正地认识到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北京第六十六中学的另一大“法宝”则是一直以来对于体教融合的坚持。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丁倩自己也是从体校结合、体教融合模式中走出来的,她认为,体教融合这条路要比从事单一的体育训练好很多,“因为学生的路更广了”。丁倩说:“如果‘我’技术水平特别好,‘我’可以努力进国家队为国争光,如果确实实力没有那么强,‘我’还可以通过乒乓球成绩去一所非常理想的大学,现在高校都有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选择会更多样。”(转自11月17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