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运动会“升级”——上海市民徐阿生:便利 智能 可持续

  “既然是社区运动会,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体育盛会,便利是最重要的。”上海市民徐阿生对记者说,作为30年的“老体育迷”,徐阿生一直有个体育梦,无奈未能走上职业体育舞台,但平日里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等项目全都积极参与。
  这些年,徐阿生一直坚持参加上海市体育局组织开展的市民运动会,也就是被上海市民称为“阿拉自己的奥运会”的全民健身赛事。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赛事形式、规模较之以往有了调整,但“便利”依旧是突出的特点。
  “最便利的就是报名,打开手机,通过‘上海体育’微信号,轻松地就能找到跳绳、广播操、路跑等项目,简单操作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通过扫码可以报名参赛。”徐阿生笑着说。
  更让徐阿生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的市民运动会还加入“智能打分”环节——只要站到摄像头的有效区里,按照屏幕上播放的教学视频现学现练,专门的程序就能告诉你,你的操练准确度达到了多少。据介绍,这套程序充分利用运动轨迹捕捉、云定向打卡、关键骨骼点位移比对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对参赛者上传的运动视频进行打分,进而排名。市民可以通过视频上传、线上打卡、隔空对弈等多方式参与到线上运动会中来,在云端与各路运动达人一较高下。
  与此同时,利用市民运动会的平台,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也会发现健身群众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以徐阿生为例,他参加的广播操项目由于几个动作做得不够规范,首先是“智能打分”环节进行了提醒,随后还可以申请社会体育指导员义务上门服务进行指导。
  徐阿生表示,现在家门口就有家庭社会体育指导员,让我们不是简单参赛,而是能将锻炼的习惯带回家里,养成运动习惯,也带动家人一起锻炼。(转自12月9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