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体校改革 打破发展瓶颈——文登体校创“三集中”新篇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管理规范、师资雄厚、设施齐全、成绩斐然的“三集中”体育学校。

  基层体校传统的“三集中”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文登体校同大多数传统体校一样因文化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等问题,遇到了招生难的瓶颈,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

  为了破解体校发展的这一通病,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省体育总会专职常务副主席隋拥军先后4次到文登体校进行调研,对改革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思路,增强了信心;自2019年10月,文登区被山东省体育局确定为山东省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后,威海市体育局局长丛华清,把过问、掌握、研究、协调这一工作当成每月的常态业务;文登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宣传、财政、人社、编办、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领导部署;文登区教体局成立工作小组,由局长挂帅,亲自指挥,分管副局长直接领导,确保“体教一体化”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在各级领导如此的重视和支持下,文登体校在改革的大道上,放开手脚大胆实践。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县级体校选材难、招生难等瓶颈问题,文登体校充分利用教育和体育部门合并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体校办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变传统的“三集中”纯体校模式为“一集中、二集中、三集中”为一体的全文登区中小学共同参与的大体校模式,新模式打破了过去只有进体校才能接受高水平体育专项训练的局限,让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变得更加宽广。

  一集中  在学校俱乐部建立基地

  为更进一步拓宽选材育材渠道,立足体校优势项目,在城区中小学校建立训练基地,体校教练员实行“两栖作业”模式,上午在体校训练,下午进驻各训练基地,利用课外活动和放学后的时间集中训练。同时,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行“校企合作”模式,与俱乐部合作共建运动队,俱乐部承担运动队的训练和参赛任务,体校对俱乐部在器材购置、场地租赁、场馆维护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目前,共建立球类、重竞技、武术、游泳等项目训练基地12处,在训队员由原来400余名的体校在校生增至现在遍布全区各中小学校的700余人,体育人口数量及质量大幅度上升。

  二集中 在普校里建体育实验班

  二集中是与普通学校合作,成立体育实验班,实行训练、食宿集中。推行这一举措,是为解决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因担心体校文化课学习氛围差,学习成绩会下滑而不愿上体校这一难题。文登区于2019年面向全区各初中学校优秀体育苗子,不限项目,统一选拔,组建了体育实验班。实验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在临近体校的文昌中学进行,单独成班,由文昌中学安排优秀老师进行授课并配备班主任进行管理,吃、住、行、训练等均在体校和其他学生统一进行,由体校负责管理。实验班自成立以来,通过层层选拔,共招收三个级部75人,首批毕业生29人全部顺利考入中专、高中班。

  三集中 发挥体校优势让拳头项目发威

  三集中是发挥体校办学优势,实行训练、教学、食宿三集中最大化地发展拳头项目,学校主动承接威海市队训练任务,打造文登体校品牌效应。2019年成功承接了威海市三人篮球、男子篮球乙组、男子手球甲乙组三个项目,另有田径和举重两名教练员成功竞聘为市队主教练。“市队县办”以来,文登区代表威海市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先后获男子三人篮球冠军1次、亚军2次、季军1次,获男子手球甲组亚军2次,田径比赛6人次获冠军、5人次获亚军。共有9人获一级运动员资格、32人获二级运动员资格,创造了威海市这几个项目近几年来最好成绩。(转自12月21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