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凡:从国内到国外,定向之路不停歇

  于晓凡,一个平凡的名字,但从2006年首次接触定向运动开始,这个年轻的姑娘就注定不平凡——2014-2016年任北京大学定向队副队长、队长;2014、2015年前往瑞典五日赛;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博期间成为圣地亚哥定向俱乐部成员……这样的故事,值得好好讲述。

  于晓凡第一次接触定向运动,是在北大附小读小学五年级参加无线电测向队的时候。当时老师说“下个月有一个比赛,跟无线电类似”,于是她就懵懂地去了。

  一个月后的第六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学校拿下了本次比赛的大满贯——包揽了小学组所有金牌,男子组第一、女子组第一、男团第一、女团第一,还有接力第一。但比起成绩,更重要的是,最初的这支队伍塑造了于晓凡脑海中理想队伍的样子——任何一个人准备检录的时候大家会一起去送,一起加油;冲终点的时候总能清晰地听到队友的加油声。这些细节也是她之后带领每一支队伍时执意坚持的“传统”。

  考上北京大学后,于晓凡满怀期待地加入了北京大学定向运动协会。“满怀期待”是因为中学时期总是找不到人跟她一起去参加全国的学生赛,更不用提一直梦寐以求的团队赛。来到北大定向队,这个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带着自己的队伍,为北大征战。

  机会很快来了。于晓凡和队伍获得参与2016年贵州兴义赛的机会。比赛中队友们互相鼓励、彼此信任、协同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接力赛和团队赛。于晓凡说:“记得在去比赛地的火车上,我抱着一沓来自队友虞晶晶的往年地图,一张一张地练习分图,队友刘璐给我计时,然后一遍一遍地讨论……有太多难忘的情节。虽然在这两个项目中我们最终都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但跟队友一起四处征战这件事本身就足够酷了。这是我体会到的定向的另外一大魅力。”

  2014年和2015年暑假,于晓凡报名了乐嘉定向俱乐部去往瑞典五日赛的参赛团。瑞典是定向者的天堂,瑞典五日赛则是每一个定向者魂牵梦萦的赛场。

  五场比赛,四场长距离一场中距离,于晓凡两次都报名了年龄组,比例尺1:15000,每天的直线距离在5公里上下。“来到瑞典,好像之前所有的定向经历悉数作废,每天早上我就像一个刚刚拿起指北针的孩子跑进场地,探索从未跑过的布满苔藓的林地、沼泽、沙地、砾石地,体验丢失-找回-再丢失的循环……”在于晓凡的定向记忆里,在瑞典的时光是的她最享受最开心的一段时间——每天专心研究不同的地形,不同的识图规划策略,每天下午回到营地后分享当天的路线、反思自己的选择、听讲解,每天做的总结笔记都有一大篇,梦里都是等高线。更不用提瑞典人民热爱户外、享受自然的文化氛围。

  也正是因为这次比赛的经历,让于晓凡明确了想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世界、体会不同生活的目标,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她出国读书的决定,也更加明确了定向运动将是她延续一生的爱好。

  本科毕业后,于晓凡进入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继续深造,加入了圣地亚哥定向俱乐部。“这里的地形与我跑过的国内、瑞典都不太一样。跑过荒原,跑过戈壁,跑过Line-O,也玩过Trail-O。平时忙于学业,跑定向的频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仍在我的定向路上努力前行。”

  回顾自己从小接触定向运动的整个过程,于晓凡说:“接触、喜爱定向运动影响了我的人生态度,更让在我一次次定向之旅中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感谢在定向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感谢每一位恩师,更要感谢定向俱乐部提供的各种机会。”

  “莫愁前路,唯有指北针在手。”这是于晓凡的微信签名,也已经成为她的人生格言。(转自1月28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